“趣说四史”亲子绘
国学修身展示
“到孔子家上学”文化体验项目
春联大会
在线直播课
老西门社区学校
“我在老城厢‘修’建筑”学习项目
非遗进社区
“西门烟火”随手拍
智慧教育空间
老西门街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中部,辖区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是一片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热土。这里曾诞生了敬业、龙门、梅溪、蕊珠等闻名遐迩的四大书院,原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与历史文化遗存汇聚;中式古典文庙、伊斯兰风情小桃园清真寺、中西结合的清心堂等兼容并包的历史文化建筑共存。老西门既是上海古城数百年文教鼎盛所在,亦是中国近代教育的摇篮,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融汇一体,可谓是一张上海老城厢文化的名片。老西门街道社区学校总部坐落在中华路990号老西门社区文化中心,分部设在方斜路238号。近年来,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包括健康养生、手工制作、健身拳操等在内的诸多课程,共开有107个班,学员人数达4000余人。2012年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和“上海市社区教育先进单位”。
老西门街道社区学校始终秉持“让每一位学习者,在优质学习中充实自我,使生命质量在学习中提高”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互联互通、资源整合、协同办学的工作格局,以主题式活动课程建设为抓手,以老城厢文化为根基,传承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努力营造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人文老西门,优教新社区”终身学习生活圈。
根植老城厢
打造多元文化学习圈
传承传统文化,孕育体验式学堂。学校秉持传承国学经典的态度,深入挖掘辖区内的资源,以文庙、皓古文化艺术馆等作为市民体验基地,深耕国学课堂,先后开展了春联大会、端午诗会、国学讲堂等市民修身活动,“到孔子家上学”文教结合系列项目,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体验学堂,该项目也成为了2020年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动”特色项目。文庙“六艺”集市民俗体验活动、“西门烟火”主题随手拍摄影赛、“非遗在社区”主题活动,让学员们深入理解上海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17年举办的春联大会,吸引社区学校书法班学员在内的5000余人次,投稿近6万幅,极大地促进了社区楹联文化的建设推广。为彰显“人文西门”的特色,学校连续3年开展终身学习主题书画展,充分展现了社区学习团队的风采,凸显了老西门传统书画文化的深厚底蕴。
挖掘红色文化,探索学习新名片。街道深度挖掘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打造老城厢终身学习新名片。2020年举办“画说四史·人民至上”连环画系列主题活动,连环画展、读者分享会、亲子手绘活动,推荐30部红色连环画,全面呈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2021年,继续开展“烽火老城厢”系列活动,探寻街道内7个老城厢革命遗址遗迹,原创《烽火老城厢》红色连环画和宣传短视频,并在“学习强国”和“西门服务”等多个在线平台开展云端连载,通过线上展播、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老城厢革命遗址遗存的宣传教育功能,并形成一条具有老城厢文化特色的红色人文行走线路,拓展学习空间。
展现海派文化,创新教育新形式。以老建筑作为传播老城厢海派文化的载体,孵化“我在老城厢‘修’建筑”学习项目,通过科技建模、3D打印,还原文庙大成殿、小桃园清真寺穹顶、龙门邨石库门等街道内特色建筑,将科技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创新社区教育形式,该项目荣获2021年上海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西门·绘新”城市更新大赛,组织区内多所学校参赛,打卡老城厢地标,开展同济大学游学活动,形成撰写调研报告和搭建建筑模型等学习成果,并进行线下路演展示,实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老城厢未来建设和规划出谋划策、提供方案。
融合数字化
助推数智教育新课堂
几年来,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员们充分运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助推教育数字化发展。
打造数智课堂,跨越数字鸿沟。为社区老年学员专门开设智能手机App、手机摄影技巧、巧用“随申办”等多门智能化课程,并形成校本教材。疫情期间,采用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方式,制作网络微课,其中《朗诵技巧》系列微课程荣获“第六届全国社区教育优秀微课程”。
打造智能空间,深植科技理念。街道着力打造智能教育空间,创立“禾斗”科学社,引入科普创客系类课程,2021年“禾斗”科学社被授予黄浦区“社区书院”称号。在老城厢进入旧改征收之际,开展“西门·智域”云上老城厢建设活动,通过3D复刻、VR全景等课程的开设,提供沉浸式体验,展示老城厢风貌。在“双减”落地之时,组织学生开展“前沿科技体验行”活动,在少年心中深植科技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