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四大家训》 作 者:[南北朝]颜之推 [北宋]司马光 [南宋]袁采 [明]袁了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倍感迷茫,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过于关注孩子的知识性学习,缺乏对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近期出版的《中国四大家训》精选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四部家训”,致力于为家庭教育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
日前,这套书的新书发布活动以“我们今天怎样做家庭教育”为主题,邀请了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以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引驰,漫谈传统家训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训力量,终身相伴
黄玉峰校长已在教坛耕耘56载,他深感家庭教育之重要,有时甚至超过学校教育。他认为,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但目前许多学校在“内卷”的环境中仍偏向“以分数论英雄”,很多家长也短视地将考试成绩置于人格培养之前。少年时代受到的人格教育,其实对人的一生影响非常之大,例如父母言传身教中的潜移默化,又或者只是一句特别的话,都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的母亲不识字,但她的一句话令我终生受用。”黄玉峰提到,“那是一句绍兴俗语:‘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这句话令我时常在为人处世中反思自己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同时能够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正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影响深刻,黄校长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内开办了“父范学堂”,每学期开展活动,与父母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好家长。“现在有‘师范’,却没有‘父范’,其实做爸爸也应该有‘文凭’,对吧?”黄玉峰笑道。
或许正因为影响深远的“家训”往往有着“要言不烦”的特质,这几部家训经典也更能经得起当下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在活动现场,有家长提问:“在节奏加快、信息浩繁的当下,传统典籍如何对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们产生影响?”
陈引驰教授认为,中国的很多经典都具有可以“拆开来讲”的优势,开卷有益,有时未必是“系统的理论”对人影响深远,选择经典中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通的、或自己最有共鸣的几句话,于生活中加以体悟,家长和孩子就能从中受益。
“我一直对家长们说,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定一个自己的‘家训’,由学生自己定下的家训,他们一定会很好地践行。”黄玉峰说。
取其精华,付诸实践
家庭教育可补学校教育之不足,比如被称为“史上最强老爸”的梁启超,就曾开展以传统德育为主的家庭教育,配合着西式的学校教育,成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这套书正是为有意尝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家庭教育、希望与儿女共同学习成长的朋友量身定做的。”《中国四大家训》的责任编辑刘海滨介绍道。他是一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他在个人经历中感受到当下知识性、才艺性辅导的“火爆”,因而特别希望能以家训经典补足人格和素质方面的培养。
2019年至2020年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选编了一套16册的“中华家训导读译注丛书”。考虑到普通家庭学习的便利性,出版社又从这套书中择取了四部家训,冠以“中国四大家训”之名。《颜氏家训》《温公家范》《袁氏世范》《训儿俗说》这四部经典,涵盖了南北朝到明朝几大名家的家庭教育智慧,都具有作者亲撰、自成体系、地位重要、适用性强的特点,堪称“精华中的精华”。
为了能让这套书籍成为“真正读得懂、用得上的家教宝典”,每个篇章的构成在“原文”“注释”“译文”之外还独创了“实践要点”部分,或对正文进行材料补充,或对正文中的观点、现象进行阐释,而最重要的,是结合案例和当前现实,探讨传统家训对当今教育实践的启示。
刘海滨以家训中关于女性的论述为例,说明了如何在理解古人的基础上,对经典中的传统资源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使用。古人讲“夫妇有别”,当代人很容易理解成男女不平等。其实这里的“别”,是从男女的生理、心理差别出发,进而在社会分工和责任承担方面有所区别,并非从权利的角度出发,更不是指人格的不平等。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体实践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当代女子走出家庭,与男性一样承担社会职业,再完全照搬原来针对限于家庭角色的女子设置的条目,就不太适用了。
“我们先理解家训背后的精神,再针对当下环境进行转换,去除或转化其中不适合现在的部分,继承其颠扑不破的内在精神,这样的话,家训经典便不再只是研究资料,而是成为可以在现实中活用的思想资源。”刘海滨说。
陈引驰教授表示,古代的“家训”具有实践性,因而如今读来,也应当注重“实践性”,“知行合一”乃是“学而时习”之正途。同时陈引驰也指出,传统家训的原则、价值和意义在当代人看来必定是有限度的,主要在血缘家庭、家族之内,部分可推展至人群之间,但在社会上主要还得贯彻“契约”精神,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时刻注意“情”与“理”的界限。传统虽然一向主张“合情合理”,不过“家”与“社会”之间,“情”与“理”存在彼此消长的关系,如果在讲“理”的社会上讲“情”,必然弊端丛生;而在讲“情”的家里讲“理”,则会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