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零零后”走进历史撰写家族苦难与荣耀
第01版:头版 2023-01-04
“后浪”交上不一样的“思政作业”

“零零后”走进历史撰写家族苦难与荣耀

陶胡昀

汪春劼老师让学生“我写我家”

部分学生作者在新书首发式上分享写作心得

“零零后”学子们找到的种种反映亲人人生轨迹的老物件

作为出生、成长于21世纪的一代,“零零后”一度被赋予了许多“标签”:互联网原住民、个性鲜明、未经历过苦难……2020年,江南大学的“零零后”学子们完成了一份特别的思政作业,他们聆听长辈叙述家史家事,在口述史写作中抒发自己别样的观察与思考。

“零零后”学子的文笔和思考令他们的老师汪春劼教授惊喜又感动,他将其中的优秀之作汇集为《父辈的岁月:零零后口述家史》一书。书中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悲欢离合的家庭故事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映照着父辈们与命运搏斗的艰辛顽强。而这些年轻作者的生动笔触和真情流露,也使读者对“零零后”这一群体有了更丰富的认识。

见习记者 陶胡昀

一份特别的思政课作业

“在高校工作30多载,当主编对我来讲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父辈的岁月》一书主编、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汪春劼这样说道。

2019年,江南大学单独开设社会实践课,所有思政老师参与指导并为学生提供“菜单”,学生们通过“云上演说”“我说思政”“社会调查”“红色考察”等多样形式参与课程。喜欢“走四方”的汪春劼在当年暑假带领8名同学赴山西武乡、平顺等地开展红色考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红色考察不便开展,汪春劼将社会实践课“菜单”改为“我写我家”。高校学生居家上课,恰好为此项作业的开展提供了“天赐良机”,同时,了解家人的故事、寻根家庭的历史,也能让涉世未深的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往昔历史的波澜壮阔。

汪春劼鼓励学生在采访当事人之余拓宽信息源,在询问他的子女、朋友的同时可以参考与主人公年龄相仿者的传记或年谱。每份作业都要求在附录中填写“家中第一次使用下列物品时间”,并编写一份家庭大事记或主人公年谱,借以直观了解家庭财产的变化和亲人的人生轨迹。提交初稿后,学生们又根据汪教授的指导意见,进行第了二稿写作。

“他们在这次作业上投入的精力之大,让我很受触动,也引发了我想把这批优秀作品整理出版的冲动。”据汪春劼介绍,本书的36位年轻作者分布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海岛、边疆、一线城市、偏僻山村;他们有“零零后”大学生这个统一的标签,但成长背景五花八门:留守儿童、帝都少年、渔民后代、打工子女、干部子弟……

“中国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既有政策的支持,也有人民的聪明勤劳,部分作业让我们看到打工者的艰辛劳苦、创业者的拼搏坚强。”汪春劼提示道。

讲述普通人的奋斗故事

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刘家龙同学记述了“父母打工二十多载”的艰辛历程。刘父出生于1972年,读书时成绩优异,后因父母生病、经济困难辍学务农。种地3年后刘父外出打工,在深圳的工厂遇见了刘母并开始恋爱。经过20余年的奋斗,刘父由保安变为模具学徒,后又成长为一线工人、设计师傅。据刘同学介绍,当时为了从加工业转行到设计业,父亲日夜苦读、不懈努力。“我爸没读过什么书,可他对模具的专业英文词汇熟记于心。我妈说,我爸之前会把不会的英文单词抄在一张纸上,那会儿没有各种学习英文的手机App,我爸就去请教身边的大学生,一来二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爸渐渐成为了公司的技术一把手。”

汉语言文学专业羊峻漫同学的父亲是一位企业家,这位“60后”只有初中文化,曾种过田、打过工,从加工皮鞋、销售皮鞋再到办厂,走过了一段艰难历程,他身上那种肯吃苦、能包容、敢闯敢拼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石。羊父曾对羊同学说:“小时候我的梦想是要吃饱,不能让家里人挨饿;到了贵阳,我的梦想是买一辆面包车,可以带家里人出去玩;后来我的梦想就是把自己的事业干大点,给你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你记住,一个人有了成就一定要回馈社会,要学会感恩、大度,不要揪住以前的小事不放。”羊同学表示,如果没有听过父母的奋斗故事,可能对父亲的这番话不会有太大感触,只会当作“心灵鸡汤”,但听过了父母的故事,才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辛劳,以及今日之一切的来之不易。

秉笔直书亲人的沉重遭遇

受疫情影响,法学院的方慧慧同学在漫长的寒假后回到了乡下外婆家小住。为了撰写“我写我家”作业,方同学时常与外婆谈起往事。“我本以为这种唠嗑会相当轻松,实则不然,外婆每每提起过去便要落泪。”方慧慧说,“我自以为了解历史,因为我看过书、看过影视剧、听过老师讲课,可外婆的经历让我真正明白老一辈人经受过哪些难以承受的悲剧。”

方慧慧的外婆在1952年前后出生于安徽省阜南县的一个小乡村,她年幼丧父,随母亲改嫁,在三年困难时期挨过饿,后又经历了丧母和不幸福的婚姻。虽然家境贫寒、夫妻感情也不和睦,但外公外婆丝毫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面对乡邻“家里这么穷还供小孩读书,让小女孩去换亲不好吗”的“劝告”,外婆表示:“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面儿都不舍得亏着。”随着儿女日渐长大,外婆又只身赴新疆打工,儿女都成家立业后,外婆在进城照看孙辈之余又开启了几段打工生活。

2019年,方慧慧的外公骤然离世,外婆虽然与外公争执磨合了一辈子,却依旧难掩悲伤。她有时在桌上摆出两杯酒,杯酒下肚,外婆一人醉眼朦胧地问道:“孩儿他爸啊,你咋不喝了……一辈子的争吵也成了习惯,怎么会先没了你。”透过外婆,方同学看到了大历史下的小缩影,也看到了外婆不被苦难磨灭的坚韧。

商学院的王红敏同学也记述了外婆过去“刻骨铭心的日子”。上世纪70年代,外婆的父亲含冤被捕后的经历令她印象格外深刻。外婆的母亲因丈夫被抓时的巨大声响留下了心理阴影,只要一听到较大的声响便会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到了农历小年,按当地农村习俗,当日要放鞭炮敬拜祖先,除夕夜则再次放鞭炮祈求来年好运。为了不让母亲再受刺激,外婆带着弟妹挨家挨户上门恳请乡邻少放一次鞭炮。乡亲们闻讯赶来,纷纷表示小年不会燃放鞭炮。

小年平静地过去了,到了除夕夜,外婆一家“严阵以待”,生怕母亲因听到鞭炮而发狂,结果全村一整晚都鸦雀无声。好心的乡民为了不让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竟主动放弃了由来已久的习俗,连除夕夜都未曾燃放鞭炮。

走进历史,也走近彼此

2021年底,《父辈的岁月——零零后口述家史》新书首发式在江南大学鼋元阅享空间举行。由于2020年春季学期的社会实践课是一门不“出镜”的网课,汪春劼教授在首发式上第一次与本书的部分作者见面。

7位出席首发式的学生作者以演讲和访谈等形式分享了创作感受,讲述了自己在采访祖辈、收集资料和构思创作中的生动经历与独特体验,大家纷纷表示,自己不仅是历史岁月的见证者,更是在以个人的努力奋斗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本书的36位作者目前少数在国外深造,多数在国内双一流大学读研,多位作者在中学时期就爱好阅读历史,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喜欢关注细节,追求真实,用数据说话,注重互证。

“借助‘零零后’的文笔,我也对‘后浪’的才识有了新认识,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尽相同,但20岁的他们对文字的驾驭、对材料的处理、对人性的了解、对生命的审视,都让我这个‘60后’刮目相看。走近彼此,走进历史,也正是这次作业的主旨所在。”汪春劼说。

据悉,“我写我家”还在继续。2021年的社会实践课要求学生用短视频讲述亲人的故事;2022年则要求学生围绕“三代人的18岁”进行创作。汪春劼教授表示,借助梳理家史,拉近历史与年轻学子的距离,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通过“我写我家”,学生会发现历史就在身边,每个生命的轨迹都折射着历史的影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