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找对“爱的表达式”不“卷”不“躺”当爸妈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3-08-30
怎样让孩子主观告别“摆烂”、多子女家庭能否做到“一碗水端平”——

找对“爱的表达式”不“卷”不“躺”当爸妈

郭爽/陈玥

上海书展上,邢军(右)和父亲邢永康(左)与读者分享亲子教育故事

麦杨在上海书展分享会现场演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今,曾经火爆的“育儿成功学”已风光不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明白,“成功”无法简单“复制粘贴”,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千差万别的。最近,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知己知子——母亲如何正确地传递爱》《生存有道教子有方》两本书引起读者关注,作者通过鲜活而真实的家庭故事,以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不同视角,向大家分享了在家庭教育中的心得。(本版图片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提供)

◆记者 郭爽 陈玥

言教不如身教和境教

邢军

父亲是一所好学校,让子女终身受教

8月20日下午,在上海书展的一场读者分享会上,现任某跨国公司中国董事会主席的邢军与其父亲邢永康,带着一部新作《生存有道 教子有方》,与读者分享了家庭教育之道。

翻开邢军的履历,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及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坐拥“10万+”阅读量的职场专栏作家……兼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她在众多领域成绩斐然,也因此被无数读者视为“职场导师”。谈及成功秘笈,邢军认为,一切归功于长年累月的勤奋与自律,而引导自己树立这一品格的,正是父亲。就如她在《生存有道 教子有方》序言中所写:“爹是一所好学校,在我出生那一刻开学,我终身享受免费教育。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为我源源不断地提供干货。”

父亲邢永康曾任青岛艺术学校校长、荣获过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对家庭教育,邢永康认为:“家庭教育是苍天赋予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无可替代。只有摒弃急功近利思想,抓住孩子基本素质养成这一主线,因材施教,才能扎扎实实为孩子奠定好人生根基。”

分享会上,桃李满天下的他自豪地告诉读者:“两个优秀女儿,是我们夫妇今生最成功的作品。我们虽都是老师,却很少给予孩子直接的说教,而是以身示范为她们创造利于成长的环境。”最让女儿邢军难忘的,便是童年时父母繁忙拼搏的身影。

上世纪70年代,邢永康夫妇正处于事业的爬坡期,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他们在白天学校工作之余,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前往当时的职工夜校教课。“那时姐妹俩读幼儿园和小学,每天下午五点半下班后,掐着时间接俩孩子回家,匆忙对付一口饭,晚上经常带着孩子进课堂,坐在后排,听课或自己写作业,直到深夜再一起赶回家。”回顾往事,邢永康解释,连续十几年,孩子们就是这样凝望着父母繁忙的背影。父母的榜样力量远胜说教,只有陪同父母一起体会为人、做事、处世的艰辛,才能收获成长。

在父母的影响下,邢军和妹妹邢戎自幼便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个性和勇于担当的自信。姐妹俩不仅从小成绩优异,更在上世纪90年代双双以全额奖学金搭上了留学的“早班车”。此后求学、就职、成家、置业、生子乃至事业有成,全靠自身一己之力闯天涯。

“除了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庭环境,父亲给我最好的教育,还在于激发了我们的‘自我驱动力’,我甚至认为这是决定成长轨迹和命运的核心要素。”邢军补充道,“自我驱动力是孩子的内在动力,能让孩子在主观上告别‘摆烂’,不断上进。父亲对我们的培养,在于习惯养成和树立自主意识。”

邢军介绍,数十年来,自己坚持每日早起长跑,而这一习惯,正是在父亲引导下养成的。儿时的青岛,冬天尤为寒冷,零下的气温配上呼啸的海风,冻得人出门直打哆嗦。但即便如此,父亲每天都坚持5点半起床,叫上女儿一同去学校操场跑步。“起初也有怨言,但慢慢发现,运动会让人兴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于是我们就会主动晨跑,并养成了这一‘统治’我一生的好习惯。”

分享会上,父女俩重温起生活点滴,温馨动人也富有启迪。为培养女儿的自主意识,邢永康不仅让身为姐姐的邢军从五六岁起就承担起照顾妹妹生活起居的重任,还让她负责喂养家中养的鸡。虽看似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将“责任心”这颗珍贵的种子深深种在孩子的心里,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后来,邢军不仅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学生干部,也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代代相传。

“父亲对我的教育,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中。当我自己有了孩子后,也时常思考,如何从父亲的教育中,提炼共通之处,帮助我教育和带动下一代。”邢军介绍,比如孩子面临繁重的作业时,自己会在一旁同样打开电脑进入工作状态,既是一种陪伴,也能给孩子带来积极正向的家庭影响,有助于习惯的建立。面对孩子的兴趣,也从不轻易扼杀,而是从兴趣出发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动力去把自己变得更好。

5娃妈妈总结超800个实例

麦杨

成功不在于房子大,在于孩子笑声有多甜

“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传递对子女的爱”。麦杨是3个女儿和2个儿子的妈妈,同时也是复旦大学讲师、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硕士。30多年来,她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领域中学习,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工作及生活,对家庭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与研究。她运用所学理论,结合个人养育孩子的亲身经验,组建“一问一答”“有问必答”两个微信群,针对具体问题“对症下药”,耐心解答每一个家庭教育难题。近日,她将解答过的800余个家庭教育问题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例,经当事人同意后集合成册,出版《知己知子:母亲如何正确地传递“爱”》一书,麦杨表示:“在与许多母亲交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她们优秀的品质、对子女无私的奉献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们把这种‘爱’传递正确了,孩子们就会有意愿去优化自己。”

如今,生育政策的调整,让不少家庭正在经历从独生子女“三口之家”到二孩、三孩“多子女家庭”的重大变化,这个转变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家庭教育难度的几何级提升。作为5个孩子的妈妈,麦杨经常会收到许多类似的请教——“我家二女儿喜欢给哥哥捣乱,去抢妹妹的玩具,很多时候都是出于对哥哥、妹妹的妒忌,或因为觉得没有被足够关注而发泄不满”“我家哥哥10岁,弟弟8岁,弟弟习惯模仿哥哥,但总会‘东施效颦’,我和爸爸鼓励他,但真的没办法撒谎说他也很棒”……

在麦杨看来,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很难对独生子女设定一个参照物,但多子女家庭就完全不同了。俗话说,“一只羊难赶,三只羊好放”,她建议家长善于激发老大的“领袖”才能,激活老二的“平衡点”作用,把多个子女的关系搞融洽,让他们能够愉快地“玩在一起”,才更能够相互关爱,各尽其职。

在麦杨看来,家长对每个子女的“爱”是没有办法用“天平”来衡量的,从客观上看,没有哪位母亲能做好永远“一碗水端平”“不要把自己设定成‘圣人’,家长主观上的‘一视同仁’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对不同的孩子,在不同时期,应该运用不同‘爱’的方式”。

麦杨的儿子连东是个人见人爱的男孩子,而小他18个月的妹妹却很不喜欢做哥哥做过的事情,“因为哥哥在别人心中太完美了,她觉得自己不可能超过”。一次,妹妹终于在学期末拿到学校的表彰,奖杯还没握热乎,哥哥紧接着也上台了,而且还一次拿了两个奖,妹妹瞬间觉得自己的奖杯“不珍贵了”。孩子一回到家,麦杨和先生立刻表示以他们两个为荣,“因为都是努力上进得来的,不强调谁比谁得奖更多,父母要有意识地注重孩子们各自的感受。”

在长期实践中,麦杨发现,如果孩子的脑海里总是在“评判”母亲给予自己的爱是“多”与“少”,那他在生活中就很难体会到感恩,因此更难得到满足。作为母亲,应该让孩子们明白“母爱”不是一块披萨,不是孩子越多“爱”就分到越少——“爱”应该是一个小雪球,孩子越多,雪球就越滚越大。“养育多个子女是父母宝贵的财富,更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最宝贵的资源。但需要特定的技能、方法以及持之以恒的用心耕耘。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成功不是看他的房子有多大,而是听这个房子里孩子们的笑声有多甜!”

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升学压力巨大。家庭教育往往在“卷”和“躺”之间进退两难——“卷也卷不过,躺也躺不平”,尤其是妈妈,要上班、要当妈,要当老师,要负责后勤,亲子关系在面对考试、升学的时候,变得复杂而微妙。但麦杨却建议家长既不“卷”,也不“躺”,“只想让孩子做‘学霸’、只让孩子追求学业上的进步是不够的,事实上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麦杨说,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社交能力与智力开发同样重要。对此,她给出建议:“母亲要把正确的三观作为教育孩子的基础,把追求快乐作为孩子奋斗的目标。只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孩子在学业专攻上找到奋斗的理由。家庭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孩子眼里有善良,心里有阳光,教会如何能够尽自己的力量,把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