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郭刚:电子商务及物联网技术管理领域领军人物 癌症患者的治愈,核心是关注“人” 打开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阅读上海
第08版:小楼书香/专题 2023-08-30

打开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阅读上海

范献丰

2023上海书展已于上周闭幕。书展期间,不少作家学者纷纷带来自己的新作,分享写书经历,交流读书意义,给读者带来新知,帮助拓宽视野。继上期上海书展特别推荐栏目后,本报继续推荐部分好书,期有所引导。

8月17日中午,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后,上海的天空出现了双彩虹。社交媒体上,数张照片令人惊艳:两道彩虹横跨浦江两岸,陆家嘴、外滩、苏州河等城市地标尽收图中。网友们点赞之时也在纷纷打听:哪儿才能看到这样的上海?

答案就在亮相今年上海书展的新书《上海空中行走地图》(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里。翻开第一页,《浦江之晨》便展开了空中看上海的宏伟景象。8月25日,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同济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王桢栋来到书展现场与读者见面。从空中俯瞰上海,为人们阅读和感受上海开启了全新视角。

今年暑假,外滩日均客流达到40万人次。然而当人们仰望外滩万国建筑群时,难以观察到这些恢弘建筑高处一些难以看到的细节,也无法想象从空中看这些建筑会是何等模样。这本书的开篇,就通过一系列影像让读者一窥那些看不见的外滩风景。比如和平饭店著名的绿色尖顶背后,藏着一个绿瓦顶的凉亭;与之比邻的中国银行大楼,许多人只觉得“四四方方”,但当视线升至半空,会发现它的楼顶状如简约化的飞檐斗拱,面向黄浦江更有种中国传统“望江楼”的格局。

“这本书用了5年时间打造,用鸟瞰的视角看上海,展现上海的全貌。”王桢栋介绍,书中一共记录了18处可以体察城市生长的节点、19栋拥有独特景观的地标建筑、22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76处桥隧通衢的前世今生。其中21幅全景式图片附有二维码,扫一扫便能在手机上呈现全景。这些数字影像不仅提供多视角选择,手指滑动便能360度观察,涵盖和平饭店、东方明珠、上海中心、环球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多个城市地标。

通过从空中俯瞰这些城市地标,这本书也将上海的历史娓娓道来。从环球港双子塔西北方向俯瞰,是上海1949年后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其超前的社区概念和历次改造,记录上海传承历史风貌的同时构建起多元邻里生活模式。

通过空中观察,作者也在思考城市的未来。陆家嘴是上海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但“超高层摩天大楼的视觉冲击下,陆家嘴尚缺乏多样性与能持续吸引市民关注的公共活动”“希望可以通过植入更多小尺度、混合型的复合空间,形成更加宜人的环境”。

王桢栋说,这本书通过对高楼公共空间的探访,是系统梳理城市立体空间,也是城市历史景象的解读,“讨论城市上空行走带来的体验以及所见景象的历史成因,为市民提供‘阅读城市’的立体视角。”

书中还藏着很多“秘密”:例如一张附页,一面是黄浦江越江设施信息,一面梳理了苏州河上的桥;打开书封皮的折页,是一张书中介绍的高楼地图,标注了空中观察点。

“我们发现上海很多高楼都对市民开放,但大多都以高档消费为主,开放程度不够,很多市民甚至都不知道怎么上去。”王桢栋坦言,上海的垂直城市空中公共空间已颇具规模,但空中公共空间分布不均,高空视野缺乏统筹规划,缺少层次,重复度较高。此外,这些空间公共性普遍较弱,以高消费场所为主。

王桢栋以重庆地标“云端之眼”观景台为例,这个位于商务楼67层的平台能无死角俯瞰“重庆森林”,成为网红地标后又反推政府加装电梯等设施。“网红要变成长红,需要注重长期利益。”他特别希望市民和游客能更好地去发掘城市空中公共空间,更多力量参与和促进这些公共空间的开放。“这本书的英文名叫Shanghai Skywalkers,这让我想到《星球大战》中的天行者。能行走在上海的上空,是一件特别美、特别浪漫的事情。”

记者 范献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