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月一家三口
在第二届社区花园节上,居民们将自己的梦想提案投进邮筒
章莉莉和丈夫互相支持
聋人咖啡师们交流业务
近日,“传承好家风 共建幸福家”上海市第二十届家庭文化节主题活动在上海影城举行,活动揭晓了2023年“海上最美家庭”,他们有的投身科普,奉献毕生精力;有的坚守岗位,深耕专业领域;有的关爱老人,践行孝亲敬老。还有不少家庭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心中爱的火焰,为社区为社会点燃爱与希望。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记者 傅佩文
朱月月:社区规划最终目的是人的成长
201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在世界500强金融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在不少人眼里,当时20出头的朱月月有着令人羡慕的未来。然而名校的光环、金融城的灯火璀璨为她带来的满足感却是短暂的,“从小受的教育便是努力学习,去最好的城市,考最好的大学,读最好的专业,有一份好工作……但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总觉得心中有团火,没有被点燃。”
2019年,朱月月成为了一名母亲,她在家门口社区领域开拓了新的事业,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社区公益事业与可持续教育。
2021年,她成立了上海市第一个以规划命名的社区规划师社会组织“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以教育的方式切入社区治理,让社区里的普通人、尤其是孩子,一起参与到身边的社区事务中来。“在身边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为人处世。”在朱月月看来,这种方式正可以弥补“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遗憾。
第一个社区治理项目是发动东明路街道居民参与社区花园营建,她带着20个“小小规划师”,在社区里调研走访,学习花园设计,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变成美丽的画,再到手作模型,整整3个月的时间,一个小花园初具规模了。孩子们也不负众望,起初有居民为了小区绿地到底是种花还是种菜僵持不下,甚至还有肢体冲突,“居委干部都无法解决的矛盾,最终靠小孩子软化了大家的态度,问题顺利解决了。”
在建造花园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对非常有趣的母女,灵光一闪,她又和团队把这些孩子们建造花园的故事打造成了情景剧,搬上了舞台,在去年的社区花园节圆满地完成了演出。“像这样一个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我们持续做了两年多,举办的活动超过200场,更新了超100处社区空间。”
社区环境不断改善,不少家庭在共同参与社区事务中也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社区居民李先生是一名建筑师,有两个女儿,妻子因为长期做全职太太,曾经的职业梦想为此搁置,家中的琐事让她疲惫烦躁。在了解到东明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的项目之后,李先生主动与妻子共同报名参与,“家里气氛变得不一样了,从争吵变成了讨论,我们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连女儿也参与进来,全家总动员。”李先生的妻子本身就是一个服装设计师,在参与社区项目时,她结识了另外一个社区环保达人,两人一拍即合,开创了环保手工“开心手作坊”,踏上了创业之路。
对此朱月月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社区规划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应该是一个起点,你可以规划空间,可以规划时间、规划职业,甚至规划自己的人生和向往的生活。”
不断涌现的达人,也成为社区公益行动最有力的支持者,在东明路街道39个居民区里,“聚明心社区规划与营造支持中心”为了各种社区公益活动而建立的志愿者工作群,多达100多个,挖掘培育了各类社区规划师达人近1000人,大家一起孕育了移动图书车、榫卯结构共享书屋、咖啡渣行动等一个又一个的灵感。
除了烟火气的一面,与上海纽约大学的深度合作,又让朱月月看到了社区规划的国际化的一面。“参与社区实践,了解本土社区文化、社区生活,已经成为不少外籍学校的‘刚需’,学生们可以参观社区创新地标、采访退休老人、了解普通居民的一天,而他们也用自己的特长为街区商户咖啡店设计特制菜单、做一些展览、快闪市集等项目,这让我们惊喜地发现,社区这个小舞台,蕴含着无穷的宝藏。”同样,在参观上纽大时,朱月月也会将学校的一些好创意、艺术互动项目邀请到社区展出,比如刺绣与3D打印相融合、光影秀、科技展等。
创业的过程中,朱月月也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她从一个不擅长公众表达的人变成了“社牛”,一项项荣誉也随之而来——浦东新区优秀党员、浦东新区社区治理达人、浦东新区“十大最美家庭”、海上最美家庭……朱月月“在内”建设家园,而她的丈夫则“在外”保家卫国。丈夫雷烨从海军军医大学8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毕业后,从军13载,自2014年起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多年来坚守在一线岗位,获得多项殊荣。夫妻二人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虽然是转换了赛道,但朱月月曾经的商科背景、项目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经历,为她在社区公益事业运营中助力不少。“我也很希望能够做一些探索和尝试,打破公众对公益项目的一些固有认识,让大家看到公益项目也可以做出经济效益,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章莉莉:
咖啡香中传递爱
2013年,曾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章莉莉,回到故乡上海。
章莉莉从小在弄堂里长大,深受上海弄堂文化的影响。“弄堂是亲切的、温暖的,当时隔壁阿婆包的馄饨,每一家都能分到。”她的外婆在弄堂门口做些小生意,“她跟每个人都很好,永远都笑嘻嘻的。”因此章莉莉一直都很怀念小时候那种“外婆家”般美好的邻里感情。于是,她开了一家社区咖啡店,希望到咖啡店来的每一个客人她都能叫得出名字,比如“阿哥侬来啦?”“阿姐侬今朝喝点啥?”
直到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喝完咖啡以后他递给了章莉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是一名聋人,我很喜欢咖啡,可不可以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你这里学习做咖啡?”善良而热心的章莉莉很高兴地答应了他。有这么一个工作机会,这位聋人特别珍惜,他很用心,学得也快,成了章莉莉店里的第一位听障咖啡师。后来越来越多的聋人找上门来,这让章莉莉感觉到,听障群体需要有一个更好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平台。2014年的时候,章莉莉将咖啡店打造成为了第一家全部由聋人自主运营的咖啡店。
“运营这样一家咖啡店真的很难,租金、人工都很高。10年前,整个社会的包容度也不如现在。用手语、用卡片写字来点餐,让不少客人觉得麻烦,就不肯再来了。”因为用了聋人咖啡师,章莉莉跟合伙人也产生了理念上的分歧。2017年的时候,她的两家咖啡店停摆了。
在这个最艰难的时刻,章莉莉的丈夫朱静决定辞去在德国的工作,带着孩子回到上海,“我们再努力一下,如果还是不行,至少尽力了,不留下遗憾。”
为了给妻子最大的支撑,在回上海之前,丈夫去德国一家非常有名的咖啡店“从零学起”,从洗杯子开始系统地学习咖啡技艺、管理运营……用了2年的时间顺利出师,回到上海。
2019年,章莉莉和先生创办了Lili Tim e咖啡店。咖啡店位于黄浦区蒙自东路,店名是就是咖啡店口号的首字母缩写——“Love is Life illumed”(爱是被点亮的生活)。
在LiLi Time里,不仅咖啡师是聋人,烘焙师、服务员,包括花艺师、画家,全部都是聋人。店里一直是坚持用传统的人工简单方式,不用任何的二维码,就是希望能够创造彼此交流沟通的机会。Lili Time定期会请专业的培训老师,通过手语或唇语把关于咖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员。“只有在这种平等和尊重的环境中,他们才敢去接受爱,去释放爱。”
LiLi Time还开展公益送咖啡行动,客人可以25元购买一杯咖啡,由Lili Time的志愿者们送到城市公共服务者和聋人朋友们手中。咖啡店的黑板上贴着传递咖啡的照片,环卫工人、外卖小哥、门卫大叔还有医护工作者们,照片里大家都笑得很开怀……
很多聋人的生活因为LiLi Time发生了改变,有了稳定的工作,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有聋人咖啡师今年即将迈入婚姻殿堂,以一位员工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无声有爱》,还获得了上海公益微电影节的奖项。
“他们内心非常简单、纯粹,我和他们之间并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我帮助过他们,他们也成为了我生命的导师,有一天我突然发觉,原来说话这件事情都是需要感恩的,我暗下决心要好好珍惜自己口里所说的每一句话,是他们让我学会去感恩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如今,章莉莉还在尝试为自闭症孩子做些事,签约了5位小画家,为咖啡设计包装,也会在周末为其他一些自闭症小音乐家们提供演出的场地,还尝试在店里进行了听障花艺师的培训,近期也在帮助一些有自闭症和唐氏综合征的孩子们进行烘焙方面的培训。
LiLi Time走红后,荣誉纷至沓来,在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同时,章莉莉也深感肩头的压力。“作为一个得到国际认证的共益企业,并不是要看我自己能做多少事情,而是能影响多少人去做这个事情,我们需要给更多的人创造一个参与公益的环境,让公益活动可以持续下去。”
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与10年之前相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去给特殊群体更多的机会,就在上个月,一家跨国企业就引入了LiLi Time的聋人咖啡师,入驻企业办公楼里的咖啡铺。
现在夫妻俩在为训练“未来的店长”而努力,希望培养出更多爱的接班人。“当他们可以自我‘造血’的时候,我就和先生去到处旅游,桃李满天下,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