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推荐
第07版:小楼书香 2024-04-24

2024世界读书日·特别推荐

《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东方出版中心

《走出心理陷阱:告别消极思维的图式疗法自助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部城市崛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上海三联书店

《巴学园的父亲:小林宗作传》 上海教育出版社

《离岛:于偏僻之地重建生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读书,是亘古不变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有人由读书奔向“诗和远方”,有人在书中获得了知识和力量。但勤于读书不只当下,也不只在世界读书日。本报刊登6家出版社推荐的6本颇具特点的新书,以飨读者。

从翻译的角度重新检视“龙狮对话”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被认定是中英两国第一次正式的外交会晤,最终的结局却是双方不欢而散。

一直以来,这个事件的讨论重点都在于“礼仪之争”。

龙是代表中国帝王的图腾,雄狮则是中世纪以来英国王室惯用的纹样,而且马戛尔尼使团就是乘坐“狮子号”炮舰访华的,因而“龙与狮”就指代了当时的“中与英”。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志教授以翻译问题为切入点,对马戛尔尼访华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作了重新检视。王宏志教授专门研究18至20世纪中国翻译史、现代中国文学史。他不仅发现了使团出发前就已备好的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国书的中译本等前所未见的新材料,还以此为基础,揭示出“翻译”在乾隆对待使团态度的转变等诸多问题上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书7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翻译和改写的考察,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填补了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树立了典范。

(本书获得第十九届文津图书奖,获评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探照灯好书榜年度十大人文社科原创佳作,以及各类媒体年度推荐。)

如何改变我们固有的情绪模式

通往心理成熟的旅程并不是一条宽阔大路,而是暗藏陷阱的羊肠小道,走这样的路很不容易,你非常需要一支探路的手杖,而这正是本书希望成为的角色。

本书作者吉塔·雅各布,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认知行为疗法和图式疗法、门诊研究、临床心理学和心理疗法。

本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情绪和感受,尤其认清那些心理陷阱———固有情绪模式。为了不再让自己陷入这些陷阱中,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之前惯常走过的“老路”:它们的起源。这一路走来的心理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脑中逐渐根深蒂固的。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对于这些模式的分析介绍;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如何改变这些固有情绪模式。

本书所应用的图式—模式疗法是图式疗法的最新发展。图式疗法最早见于美国纽约的心理学家杰弗里·杨(Jeffrey Young)及其同事于2006年和2008年发表的著作中,一经提出便迅速在德语区得到广泛借鉴和应用。

图式—模式疗法清晰明了地概括了来自各种治疗方向的重要发现和手段。这种疗法兼顾患者的所思所想以及患者自身的情绪感受,不仅关注患者当下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专注于探究其童年经历中的成因。通常患者都很喜欢这种治疗方式,这让他们感觉正在与触及自身“核心”问题的根源作战,而且这种形式和方法极易被理解,也容易实现。

中部城市挺直“腰板”,助力中国走得更稳

“2020年年中,合肥因一连串令人叹为观止的投资成功案例,一举刷屏霸榜,成了众人心目中全国最牛的‘风险投资机构’……让我们先看看合肥辉煌霸气的投资史:2007年,合肥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赌’面板,投了京东方,最后赚了100多亿元。2016年(微博段子写的是2011年,其实应该是2016年),合肥又拿出100多亿元‘赌’半导体,估计浮盈超过1000亿元。2019年,合肥又拿出100亿元‘赌’新能源,投蔚来,结果大众汽车新能源板块也落地合肥。投资结果是成功的,但每一次投资的过程都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合肥豪投但不盲‘赌’,在产业布局上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很多城市今天突兀地来一个项目,明天又来一个项目,但是这些项目能不能带来协同效应,能不能产生火花,很多人可能都忽视了……但合肥一以贯之地培育这些产业长达20年,历经几任党政领导班子,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这尤其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处于承接东西、纵贯南北的中轴位置,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中部地区以占全国10.7%的土地面积,养育着占全国26.5%的人口。2022年,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22.15%。

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看,中部地区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本书从历史变迁、区位空间、发展政策、产业体系等方面对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6个省的主要城市进行了分析,讲述了中部城市崛起的中国意义,为中部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方法指引。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如此推荐本书:“区域经济发展一直在地理和政策两股力量的影响下不断演化。中国的中部也是一个差异特别大的区域,每个省和省内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故事。这本书讲了每个具体城市的经验,是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珍贵素材。”

聚焦精英大学里的寒门学子

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说,对学生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学校在多大程度上平等,而是他们离开学校时是否能不受自己社会出身的影响,在平等的原则下去迎接同辈的竞争……换句话说,学校只有使学生的前景尽可能免受其社会出身的制约,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

大约自科举取士以来,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就已成为中国社会妇孺皆知的常识,勾勒出中国式贤能政治的社会理想,也奠定了历代学子的自我期许。

而在众多门类的教育中,高等教育无疑已成为那架最值得向往的“梯子”。在中国,通过考上大学来换取丰足人生的希冀从未像今天这样真实。

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本书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本书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本书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本书作者郑雅君,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多,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本书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巴学园”的父亲: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家

小豆豆的巴学园是真实存在的吗?“事实比小说更神奇”,《窗边的小豆豆》一书的作者,“小豆豆”本人黑柳彻子,把她至爱的小学——巴学园,还有她发自内心尊敬、热爱的小林校长——小林宗作写进了《窗边的小豆豆》。

而为小林宗作立传的第一人,本书的作者,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从事过儿童音乐教育的佐野和彦写作的初衷,则是想要了解这位说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向前看,看到20年以后”的校长。在小林宗作的儿子金子巴的鼎力相助下,他多次到巴学园原址和小林宗作的家乡实地调研,查阅小林宗作的大量作品及相关资料,悉数收录并据此写成这部传记。

于是小林宗作的形象在字里行间逐渐清晰了起来——15岁代课初登讲坛,从东京音乐学院师范科学成后历任3所小学训导,年过30毅然辞职,两次赴欧洲求学,归来专心创办独特教育理想的巴学园,对日本的幼儿教育、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以及音乐教育、人格教育作出巨大的贡献。

本书为首次引进,由4位译者合译,是目前关于小林宗作的最完整的传记,可以和《窗边的小豆豆》互为补充,引发教育工作者的共鸣。责任编辑介绍,读到小林宗作去世时,自己潸然泪下。“想到巴学园还有很多未竟之事,但更感动于这一位‘寓平凡与伟大的教育家’的不懈坚守与执着追求。“(本书荣登2023年“世纪好书”年榜、月榜,入选2023年新京报书评周刊新书月榜,2023《文学报》年榜、月好书榜,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2023年度上海教育出版社20大好书,2023顶端年度好书TOP榜,2023年度上海好书。)

在离岛活出另一种人生

“前些年,日本诞生了一份名叫《离岛经济新闻》的免费报纸,专门为已经生活在或是想要移住到离岛上的人们提供生活和工作情报。我在上面读到:离岛人口总数为61万余人,即每200个日本人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离岛。我对这些人感到好奇:他们为什么生活在离岛上?为什么没有离开?为什么还有新的人移住?”

本书作者库索是《新周刊》前主笔,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2015年起移居日本,现居京都,游走于岛国各地。

人们谈论日本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其本土由北至南的5个主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和冲绳。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的分类,除了上述5个主岛之外,其余的岛屿被称为“离岛”。多数离岛处于无人岛状态,有人居住的离岛,如今有416个。作者历时3年,切入岛国鲜为人知的边缘地带。这里没有超市、便利店、医院或任何娱乐设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半个世纪里急剧流失人口,少子化和高龄化现象空前严重。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性别歧视、传统文化与艺术无以为继……原住民为生计所困,只能奋力逃离。

与此同时,满怀热忱的建设者正为离岛带来转机,如同海风吹来的种子,扎根于泥土深处。有人追求丰裕的自然与新鲜的时令食物,有人试图重拾对邻里与亲密关系的信任,有人溯源历史与民俗、希望在现代复刻古典之美。民宿、学校、图书馆、咖啡屋、酿酒厂在一无所有之地生长起来。从数日的观光之旅,到长久的眷恋与停驻——见过世间美好风景的冒险家,将人生“归零”再出发,合力创造出理想中的幸福生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