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那些守护生命的“重生大师”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10-16
2024年“上海好医生”评选结果揭晓

那些守护生命的“重生大师”

梅一鸣/范献丰

顾岩

顾岩医生在手术中

蔡志康

蔡志康医生在手术中

近日,2024年“上海好医生”评选结果揭晓,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等20人荣获本年度“上海好医生”称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科执行主任蔡志康等10人则获得了提名奖。他们不仅用技术拯救生命,更用关怀改变了无数患者的命运。他们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医者,向着更高的医疗水平迈进。(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梅一鸣 范献丰

华东医院顾岩:

用手术刀雕刻健康与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主任顾岩,是在国内最早开展日间减重手术和减重术后腹壁塑形手术的专家。他还在大学内开设肥胖医学等课程,制定了肥胖合并腹壁疝患者诊疗规范,为减重代谢外科在中国的开展与推广作出重要贡献。

“从前,我没有想到,有朝一日糖尿病症状能够通过手术治疗实现完全缓解。现在,肥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接受减重代谢手术后,其各类代谢问题的缓解有效率高达70%~80%。更多人通过手术,获得了新生。”顾岩感慨道:“我觉得,医生不仅能医治人的身体,还能改变人的命运。”

心怀救人志

小时候的一次玩耍让顾岩受了重伤,危难关头,医护人员的抢救和照料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顾岩难忘于当年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救死扶伤的信念也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于是他一心一意想学医,并于1981年顺利考入了南京铁道医学院。他说:“医学很伟大,能够实实在在地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加之天分与兴趣,顾岩选择了普外科,并奋斗至今。

老师杨栋培教授对他影响深远,“老师严格规定每天的查房时间和次数,晚上和离院前必须要看到自己的患者并了解情况。虽然老师寡言少语,但他教会我们把患者装在自己的心中。”遵循着老师的教诲,“热心、爱心、仁心仁术”成为了顾岩的行医信条。

“胖友”可通过手术减重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的形势严峻,成年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肥胖会带来很多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甚至猝死。减重手术的意义不仅仅是减轻体重,更是一种治疗方式。”顾岩说。

2009年,顾岩组建起减重与代谢外科团队,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开展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彼时,国内还鲜有医学专家深耕这条赛道。

减重手术怎么做?以目前国内开展较多的“单孔袖状胃切除术”为例,医生会切除患者的部分胃组织,只保留一个缩小的袖状胃(70~100毫升)。通过减少胃容量,降低产生饥饿感的荷尔蒙分泌,而袖状胃可以继续为机体工作,完成储存、研磨、消化食物的功能。

迄今,由他领衔的减重与代谢外科团队已成功施行千余例手术,包括胃袖状切除、胃肠转流、腹腔镜单吻合口胃旁路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及修正手术等在内的各种单孔微创减重手术。

立竿见影的手术效果让全国各地的“胖友”汇聚到顾岩的门诊中,体重最重的患者将近250公斤、年龄最长的年届八旬……更有海外患者特意“打飞的”前来寻求治疗。

“我们选择手术方案的原则就是对患者影响最小,效益最高。”顾岩表示:“安全有效地进行手术减重,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开展术前评估,综合分析营养、内分泌指标等,为不同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包括手术、药物治疗,也包括营养、生活方式的指导。”2023年,在华东医院接受减重手术的“胖友”就有400余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早已得到充分验证。

让病患“重启”人生

在顾岩的患者中,有一对父女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年迈的父亲领着40多岁的女儿来看病。因为200公斤的体重,女儿没有成家,也没有工作,一直依靠父亲生活。更令人头疼的是,女儿的糖尿病已经进展到双脚溃烂的程度,逐渐老去的父亲对女儿的未来忧心忡忡,“心里没有一天是安稳的”。

顾岩将患者收治入院后,从纠正心衰开始,一步步地制订减重计划。通过“微创胃肠旁路手术”成功将她的体重下降到正常水平,血糖也逐步恢复了正常。

对顾岩来说,这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手术,但对女孩而言,却是一次脱胎换骨。焕然新生的她找到了人生第一份工作,第一次给了老父亲一个大大的红包。顾岩至今还记得,女孩父亲老泪纵横,向医护人员表达着感谢。

一年前,小美因严重的糖尿病接受了“单孔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术后迅速减重且血糖恢复正常。170公斤的小帅,也在当时接受了减重手术。奇妙的缘分让两人在术后随访中相遇、相知并相爱。交往后他们还发现,在各自住院期间甚至住过同一张病床。一年后,这对“新人”幸福地步入了婚姻殿堂。

很多病人说顾岩是他们心中的“重生大师”,他用手术刀切除了他们心中的自卑与绝望,并帮助他们重拾健康与自信,开始新的人生旅程。

公利医院蔡志康:

挽救病人生命是工作动力

在医者的道路上,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科执行主任蔡志康用35年的坚持与奉献,谱写了一段段拯救生命的故事。他不仅积极开展泌尿外科新技术,更是一位始终坚守初心、以病人为中心的守护者。

从抗拒到信任

这天,76岁的张先生走进了蔡志康医生的诊室。在此之前,他已经去过四家不同的医院寻求过帮助。自60岁起,张先生便患有前列腺增生,这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男性疾病,多年来他依靠药物控制,病情一直稳定。直到68岁时,一件细小但不容忽视的变化悄然出现——血液中的前列腺肿瘤标志物(血PSA)开始缓慢升高。从那时起,每一到两年,他都要在不同的三甲医院进行一次穿刺检查。但无论是哪位医生,结果始终如一:良性增生,没有癌变。

尽管前几次的活检都提示良性增生,张先生的PSA值依然不断上升,成了隐藏的危险信号。这次检查,PSA的值比两年前又高了些,这令蔡志康感到不安。他希望张先生再做一次活检。然而,多年下来,张先生逐渐失去了对这种检查的信心。他觉得医生们是不是在“过度治疗”,每一次穿刺活检都让他感觉自己像是“被实验的小白鼠”。

面对这位失去耐心的患者,蔡志康并没有急于说服他。他从患者登记的信息中找到张先生的家属,决定从家属入手,展开一场充满耐心的沟通。他细致地向家属解释了病情的复杂性,尤其是PSA指标持续升高的警示意义。“虽然之前的检查结果是良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病情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只有通过再一次的穿刺检查才能准确判断。”通过不懈的努力,蔡志康逐步打消了家属的顾虑。

蔡志康安排了几次门诊复诊,继续耐心地解释病情,并详细介绍了手术流程和可能的结果。在家属的协助下,经过三次门诊沟通,张先生终于被说服,愿意再次接受穿刺检查。

这一决定成为了张先生生命中的转折点。穿刺检查的结果显示,张先生确诊前列腺癌。蔡志康立即为他安排了根治性手术,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张先生恢复良好。如今,十年过去了,张先生的病情稳定,再未出现复发的迹象。经过这场从抗拒到信任的转变,蔡志康不仅挽救了张先生的生命,也重建了他对医疗的信任。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在35年的职业生涯中,蔡志康曾连续35天不离病房守护重症患者,也曾在疫情期间独自坚守医院一个半月。

在技术创新方面,他更是走在行业前沿。他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多项泌尿外科手术技术,尤其在解决前列腺术后尿失禁这一顽疾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治疗的空白。他的手术视频《改良男性球部吊带治疗男性尿失禁》曾获全国男科创新手术视频比赛“最具学术创新性视频”荣誉,并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进行演示和教学。

蔡志康还积极参与国产大功率激光设备和微创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与升级,通过反馈临床需求,帮助研发团队优化技术,推动着泌尿外科的技术进步。

在担任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外科执行主任期间,蔡志康建立了肿瘤、前列腺、结石、盆底与男科等亚专科,大幅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能力。他的团队不仅完成了上海市重点专科建设任务,还成功推进了浦东新区高峰学科建设。

与此同时,蔡志康在学术界也享有盛誉,曾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担任多项学术职务。

“挽救患者的生命,永远是我工作的动力。”蔡志康用这句话诠释了自己毕生的追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