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百年非遗技艺焕新“光影之美”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01-08
徐汇区康健街道有一群“上海皮影”的传承者——

百年非遗技艺焕新“光影之美”

颜静燕

皮影沙龙课秋季班结业仪式

沈明泉在投入地授课

皮影沙龙课的学员们正在排练 摄/颜静燕

“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说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二十八个字,道尽了皮影的前世今生。在徐汇区康健街道有一支桂林皮影戏班,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目前上海现存的唯一一支唱、念、白、做技艺俱全的本土民间皮影社团。2013年,桂林班皮影戏被列入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辉煌的金字招牌背后是后继乏人的无奈。如何让这跃动百年的灯影生生不息、流传永续,成了许多人共同的愿望。(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康健街道提供)

◆记者 颜静燕

姑父相邀 重燃心中的皮影火苗

灯影幢幢、急管繁弦,在棍飞线绕的操纵间,富有江南特色的乐曲伴唱搭配着浓厚的上海乡土气息念白,一个个皮影人物在光影间“活”了起来,世间百态在方寸之间蜿蜒流转而出……这就是蕴含着丰富海派文化的康健桂林皮影戏的独特魅力。

今年78岁的沈明泉是上海非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康健皮影工作室负责人。“皮影戏大约在一百多年前从浙东传入上海,七宝镇一位叫毛耕渔的艺人组建了上海第一个皮影戏班,后来逐渐向徐汇发展,由于当时的桂林村地区交通便捷、经济发达,慢慢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沈明泉回忆说,他与桂林皮影戏的缘起便是年少时,每逢秋收时节在桂林村的空地上用麦垛堆起的戏台。

“我从小就住在徐汇康健地区,这里原来叫上海县桂林村,小时候,皮影戏在我家这一带很流行。”老上海有句俚语叫“锣鼓响,脚底痒”,每当村里空地上那用麦垛堆起的戏台上传来锣鼓声时,沈明泉便会撒开脚丫子跑去观看。台上小人在方寸间翻飞腾挪,耳旁传来婉转铿锵的念白唱词,光影舞动间,沈明泉看得入迷。

不过,长大后的沈明泉却没什么机会能再近距离接触皮影了。入伍、复员、工作……时间来到了2006年,那一年,沈明泉即将退休。有一天,姑父徐顺林找到他,开口道:“你退休后是不是可以来好好学学皮影啦?现在接班人少哇!”原来,徐顺林正是桂林皮影戏的第四代传人、“桂林班”的老班主。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桂林班”中断了20余年,2002年曾一度恢复,自发进行演出,后又因缺乏经费和固定的演出场地等原因,团队一度面临解散困境。其实,一心想重振桂林皮影戏的徐顺林早就“看中”了沈明泉,奈何后者尚在职,便硬生生等到沈明泉退休才开口。

姑父的此番相邀算是让沈明泉心中那团皮影的小火苗彻底复燃了。尽管年近花甲,还要从头学习各种基本功,但沈明泉还是欣然答应了。就这样,他从最基础的音律学起,再学习文本、表演,从花甲到古稀,至今仍没有停止脚步。

再建戏班 收获“八百天团”雅号

沈明泉说,传统的皮影戏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脚本,每场戏大致情节相同,细节则自由发挥,比如打斗场面,根据主唱的声音和动作,需要伴奏时乐队伴奏,需要说白时说白,这样的配合既考验默契,又增加了演出的精彩。而上海皮影更是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戏曲于一体,艺人用腔的变化、精彩的打斗、铿锵的念白、动听的上海唱腔,伴以江南丝竹,充满了海派韵味。

“我们上海本土的皮影从制作开始就和北方皮影不一样。”沈明泉介绍说,上海皮影的影人多用小羊皮制成,以绘画为主,颜色更为鲜艳,而北方皮影多以牛皮、驴皮为材料,以雕刻为主,粗犷豪迈,区别明显。“现在的影人材料也进行了改良,使用透明塑料片,操作轻便、简单,还能根据人物角色的需要,挑选厚薄不同的塑料片,像比较沉的皮影拿上去颇有分量,演出的时候也比较动感。”

就在沈明泉正式传习皮影戏的同一年,在康健街道的支持下,经历百年跌宕的桂林皮影戏队得以重新组建,并纳入康健艺术团建制。在沈明泉看来,这个团队的阵容可谓超级豪华——从主演鼓板、笛子、二胡(锣)、三弦、琵琶、铛锣(镲)到指挥,每一个角色几乎都有专职的团员。

康健街道一直坚持为皮影戏队提供排演场地,每周六下午进行传统皮影戏的连台本戏演出,实行周周演,对社区居民开放,免费请大家观赏。为了给观众以更独特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皮影戏老艺人们还在表演中加入了飞天入地、隐身变形、腾云驾雾等特技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重振皮影 从幕后走到台前

康健社区的居民都知道,桂林皮影戏队有一个雅号——“八百天团”,因为皮影戏团队的老艺人年龄加起来超过了800岁。名号虽然响亮,但也透露出皮影戏队面临的隐忧——老艺人凋零,后继者乏力。

“首先要用上海本地话来演绎,普通话是不行的,味道完全不一样,皮影拿在手里随口讲讲,口语化是不行的,一定要有腔调、语势。”沈明泉表示,最难找的角色就是前场表演者。说、唱都要会,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表现能力,拿的是什么剧本,就是什么腔调,要快速地进入角色。合适的传承人迟迟没有着落,沈明泉坐不住了,他决定从幕后走到台前、走下舞台走上讲台,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在康健街道的支持下,康健社区(老年)学校专门制定了文教结合方案《老少手拉手走近皮影戏——康健社区皮影戏传承系列活动》,牵头皮影戏队、上师大美院、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上师大一附小、康宁科技小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皮影人物的造型制作、新戏剧本创作、皮影小戏排练,并将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设为康健桂林皮影的传习基地。于是乎,在沈明泉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从皮影戏最基本的影人制作开始,学习不同人物所有的脸谱样式、身段衣饰,先在纸上细细描绘,再辗转至实际表演时所用的塑料片。2020年夏天,“皮影讲党史”系列第一部皮影新戏《永不消逝的电波》被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皮影戏社团搬上了舞台,首演即获成功,成为了学校文艺表演的经典节目,甚至后来还衍化出了英文版。

紧接着,康健街道开始尝试在更多场景下丰富和拓展“桂林班皮影艺术”。2021年,桂林班皮影戏走进了市民艺术夜校的课堂。让沈明泉没想到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年轻人喜欢这门古老的技艺,甚至还有外区的学员慕名前来报名。沈明泉为艺术夜校设计了全套的课件,既有道具课,又有排练课、表演课,学员们的反馈都是“太过瘾了”。

沈明泉越发忙碌了。

“你这里要往上走,手要扬上去,哎——对喽!”“手不要抖,龙才能画得活灵活现!”2024年3月,继康健外国语中学皮影小传人传习班、市民艺术夜校皮影班之后,康健桂林皮影戏队又面向老年群体开出了新的课程。12期课程结束,学员们都意犹未尽,强烈要求“续课”。于是,每周四下午,康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四楼康乐非遗工坊里,都会传来沈明泉中气十足的声音。沈明泉说,皮影不能停留在原来的传统制作方法上,要创新,将动漫和皮影相结合,以后要在这方面多动动脑筋,让广大群众喜欢,小朋友喜欢,大人也喜欢。

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纷纷向沈明泉表达敬意:“从零基础到可以表演,需要花很多心思,真心不容易。”“这都是真功夫!我们能得到非遗传承人的教学,都是幸运者。”“非常敬佩老艺人,为了自己热爱的艺术,八九十岁还在不断传承非遗艺术。”

皮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讲述着古往今来,寄托着爱恨生死,念唱着悲欢离合。像沈明泉这样的老艺人们不仅站在三尺戏台后舞动着百万雄兵,唱遍历史的潮起潮落,更是走下舞台、走上讲台,让更多人了解皮影、喜爱皮影。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和执着,皮影这一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才能穿越历史的烟尘依旧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