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策展人顾雪
纪录片《家庭会议》中“五姨”的家庭成员正在开会
FamilyLens工坊授课场景
当快速变迁的社会浪潮席卷每个家庭,我们该如何加深与亲人之间的联结?又如何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元,拼贴出更完整的时代图景?纪录片导演顾雪用镜头给出了她的答案。今年3月,“家庭之间”中德家庭影像展——上海站顺利完成展映。这是中国策展人顾雪和德国策展人卡罗琳跨越两年的电影对话。家庭影像,即用影像书写家庭故事的影片。多年来,顾雪将镜头对准无数个家庭,探寻时代变迁下,流淌在每个小家庭中的辛酸苦辣。她也从一名纪录片导演,逐渐成长为推动中国家庭影像展发展的一员。(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曹儒屹
镜头下的“生死抉择”
“80后”的顾雪最初是一名纪录片导演,《家庭会议》是她的第一部长片。这部影片以一个家庭成员“五姨”躺在医院、生命垂危为背景,记录了全家族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复杂情感与激烈讨论。2018年冬天,顾雪跟随此前已跟拍了一年纪录片的亲兄妹(即“五姨”的外甥和外甥女)来到“五姨”家,进门便见到与自己年纪相仿、“五姨”的儿子师恒博正神情凝重地拿着一盒首饰给表姐看,表姐表示“这个都不值钱”。当时“五姨”躺在ICU里,生死攸关,其命运取决于即将举行的家庭会议。顾雪意识到接下来会有诸多故事发生,于是决定开机拍摄。这部影片时长65分钟,围绕是否要救治躺在ICU的“五姨”展开讨论。
在顾雪的众多作品中,《家庭会议》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影片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救治,还是让病人在相对平静中离世;是在经济上进行巨大投入,还是考虑家庭整体的生活质量。在这些选择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成员的价值观:有的注重亲情与生命的延续,愿意倾尽所有;有的则更理性地考虑现实问题,试图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找到平衡。
在生死抉择的十字路口,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挣扎、情感冲突以及价值观的碰撞都在镜头前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全片真实记录,没有表演,一路到底,最后成片也是一刀未剪。影片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充满了张力,让观众仿佛真正进入了这个家庭场景中,感受到了家庭内部的复杂与微妙。2020年,纪录片《家庭会议》不仅入围了第42届法国真实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还荣获了英国伦敦Open City纪录片电影节新锐电影人奖,被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永久珍藏。
《鼓楼之下》是顾雪的另一部代表之作。影片以洛阳老城鼓楼下的“天时”膏药铺为背景,讲述了这个从清朝就开始的百年老字号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生活故事和矛盾冲突。膏药铺的第四代掌门人面临挑选继承人的抉择,而他的子女们对家族事业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同的规划:儿子希望保持传统小作坊模式,女儿则想开珠宝店,一家人围绕家族事业的传承与未来发展产生了诸多争辩。在长达一年的拍摄中,顾雪与被拍摄对象缔结了深厚的友谊。“这也是家庭影像拍摄的意义,记录一个个家庭的代际变化。”顾雪说道。而这一系列家庭影像也从另一方面记录了时代发展中城市面貌、经济模式等方面经历的巨大变迁,同时见证了时代浪潮对普通家庭的冲击与影响。
从拍“他”到拍“己”
在拍摄《家庭会议》的过程中,顾雪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我反思。她意识到,尽管自己一直在用镜头记录他人的家庭故事,但对自己的家人却知之甚少。“我成长于一个大家庭,父母有十几个兄弟姐妹,但除了逢年过节,很少和家里人沟通。”顾雪发现。她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深入去了解每个家人的内心世界、情感需求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于是,她开始尝试从拍摄他人的家庭转变到记录自己的家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弥补这一缺憾。
在拿起摄影机对准自己亲人的那一刻,顾雪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起初,她与家人之间都有些不适应,面对镜头,大部分人会感到紧张、不自然,甚至会带有几分表演的成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学会了如何在镜头前自处,顾雪就开始用镜头去捕捉那些平凡却又珍贵的家庭瞬间,去倾听亲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她发现,在拍摄过程中,自己和家人的交流更加深入,会触及以往不太聊起的话题,比如父母的婚姻、自己的成长经历等。原本相处平淡的家人在镜头下呈现出一种陌生而新奇的美感,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深藏在心底的情感,都在镜头的凝视下缓缓流淌出来。
顾雪在多年的拍摄中发现,摄像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被拍摄对象的行为举止。同时,摄影机会让被拍摄者的行为心理发生细微变化。“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被镜头记录时,会不自觉地对自我形象进行审视与确认。这背后体现了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以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顾雪说道。
在顾雪的团队里,一位学心理学的学生对被拍摄者的状态进行了深入观察与分析。团队总结规律后发现,那些在镜头前感到胆怯、紧张的人,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自信——“在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关注,害怕在镜头前暴露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那些在镜头前表现得过于活跃、夸张的人,则是在追求一种理想化的自我展示,他们希望通过镜头塑造一个更完美、更理想的形象来获得外界的认可。”
顾雪认为,这种“自我确认”的过程其实是个体在面对镜头时的一种本能反应。一方面,它促使人们对自我身份、自我价值进行反思,进而促进自我成长与提升;但另一方面,过度的自我表演可能会掩盖真实的自我,使影像记录失去原本应有的真实与纯粹。“尽管被拍摄对象可能是在‘表演’,但我们作为拍摄者,要做的就是探寻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呈现自己,这就需要拍摄者花更多的时间与他们相处,建立信任关系。”顾雪说道。
全民拍家庭:影像里的社会百态
顾雪相信,家庭影像有很强的社会公共教育作用。为此,她于2022年发起了一个名为“Fam ilyLens”的项目并开设公众号,面向社会大众,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拿起摄像机记录自己的家庭故事。Fam ilyLens旨在引导人们在拍摄家庭影像时,不仅仅停留在记录表面行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通过影像去挖掘家庭成员之间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脉络,探究每个成员背后的情感需求与价值观。
在“Fam ilyLens”工坊中,参与者们来自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职业背景,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带着对家庭的好奇与热爱,齐聚一堂。有的是为了记录长辈们的口述历史,让家族的记忆得以传承;有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记录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还有的是为了修复家庭关系,通过影像创作增进家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目前,这些工坊已经孕育出了一百多部短片,创作者包括中学生、社区工作人员、销售员、建筑师、企业家、舞蹈家、艺术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形成独特的“民间影像志”。这些作品在各大平台展出,受到了广泛关注。它们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家庭影像的魅力,也为家庭影像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
2023年,顾雪作为策展人发起了以“把摄影机指向自己”为主题的家庭影像展,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展。2024年,顾雪又成功在北京举办了第二届家庭影像展,以“重构家庭记忆”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以家庭为创作题材的电影及艺术作品,通过电影放映、艺术展览、创作对谈、论坛讨论、观众互动等形式,在影像里拓展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从个人纪录片到社会运动,顾雪的轨迹印证了家庭影像的无限可能:它既是私密的情感载体,也是公共的文化媒介;既能疗愈个体的身份焦虑,也能编织社区的精神纽带。当越来越多的镜头对准家庭,人们终将在这些微小却温暖的叙事中,拼贴出一个更有人情味的世界——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正等待着被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