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婴儿对牛奶过敏,怎么办? 眼科医院迈入“AI+互联网”时代 关注血友病,重视基因检测 女子诞下“超级巨婴”,“填鸭式”进补酿险情 “无废医院”描绘健康新图景 广告 市北医院为白内障患者制造“睛”喜 近九成肺结节不是癌,“三剑客”助力早筛
第02版:人与健康 2025-04-23

近九成肺结节不是癌,“三剑客”助力早筛

“体检查出肺结节,这会是肺癌吗?要不要手术切除?”这是每一位肺结节患者都要面临的困惑。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不符合手术指征的结节,医生大多只能建议患者3至6个月后再来复查。这样的建议让患者心中满是焦虑。不过,如今这一局面有了新的转机。

在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白春学主任医师介绍了肺癌早筛“三剑客”:“通过肺癌生物标志物(LCBP)检测、人工智能以及CAC(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检测三项技术,可以帮助肺结节患者更精准地定性肺结节,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早期确诊对患者意义重大

根据《2024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排名靠前,但是肺癌5年存活率仅有19.7%。

“如果在早期肺癌(原位癌和微浸润癌)阶段做到诊断和手术治疗,10年存活率可达90%。”白春学介绍:“早期肺癌通常隐匿无症状,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医生通过人工阅片判断肺结节的良性或恶性,要对10毫米以下小结节精准评估是‘世界难题’。为了避免过度治疗,临床中一般医生都会要求患者随访,而不是立即进行手术。”

“此外,在中国的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0%的人会发现肺结节,但其中只有约5%的是肺癌。如何不让95%的人群‘陪跑’,让真正的肺癌患者得到早诊早治,是我们做肺癌筛查的目标。”

“三剑客”精准检测肺结节

在白春学的诊疗记忆里,有一位49岁的肺结节患者,因为肺结节的大小尚不符合外科手术指征,也不清楚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病人就诊了很多医院,甚至远赴国外,得到的答案都是:“3到6个月后再来复查。”他找到白春学,习以为常地来要一颗“定心丸”,结果这一次却被医生留下做了手术。通过检查,发现该患者的右上肺、左下肺都有癌细胞。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他患有的是浸润型肺癌,虽然仅有6毫米,但危害很大。”

这位幸运的患者并不是特例,白春学介绍,在肺癌生物标志物检测、人工智能以及CAC检测三项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帮助90%以上的肺结节患者更精准地定性肺结节。“我们挑选4个肿瘤标志物,和患者临床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再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检测后,判断肺癌的概率,这样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5%,而对于诊断有疑问的地方,再通过CAC检测技术,早期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就更高了。”白春学指出,6年来,中山医院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一万余例,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性超过95%。

什么是CAC检测技术?白春学介绍,简单来说,即通过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来鉴别肺结节的性质。传统肿瘤筛查多存在侵入性强、灵敏度差、依从性低等缺点。而CAC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检测技术,只需要通过抽血就可以对肿瘤进行检测,具有无创、高效、准确、可动态监测等优点。另外这一技术对于术后复发判断也有帮助。“如果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比较高,也意味着术后复发转移的概率高,那么就需要对病人加强在手术后的管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供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