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肖素枝:她让无人机“飞”向更多可能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04-30
城市管理的“空中鹰眼”、环境监测的“移动哨兵”、应急救援的“空中先锋”……

肖素枝:她让无人机“飞”向更多可能

丁雨

肖素枝近照

肖素枝在风机现场实地调研

肖素枝在现场测试验证方案

肖素枝在新疆光伏场站测试

近年来,“低空经济”乘风而起。在无人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有一位杰出的女性脱颖而出,她就是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肖素枝。今年,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一直以来,肖素枝积极开拓低空AI新蓝海,带领团队完成国内首个无人机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为无人机的全自动飞行打下坚实基础。(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丁雨

喜欢“解决问题”不惑之年成为创业开拓者

1979年,肖素枝出生在河北邢台的一个普通家庭。200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肖素枝来到上海,入职一家知名外企,在研发中心担任工程师一职。2009年,肖素枝“升级”成为妈妈,在常人看来本该求安稳的时期,她却选择了去读博,成为2010级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博士毕业,年近不惑的她,勇敢跳出“舒适圈”,投入到了创业大潮中——参与创立了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我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读的都是自动化专业,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的也是工程师的工作。”谈及“女工程师”这个身份,肖素枝爽快地介绍道:“父母是农民,没读过什么书,至于大学要报考什么专业,他们也给不出意见,那会儿听人家说自动化专业前景不错,就这么报了。”虽说是歪打正着,肖素枝却也乐在其中。她说,自己就喜欢解决问题,这也是工程师的一个特质。

谈及自己的创业之路,肖素枝提到,无人机需要人工操控且续航时间短是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严重限制了应用场景。肖素枝和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日夜攻关,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无人机机库。该创新成果通过自动充电和接力飞行模式,极大地扩大了无人机作业半径,实现从一点起飞,在其他点降落充电后继续接力飞行,为无人机应用开辟了广阔空间。

此后,肖素枝带领团队持续拓展无人机应用边界。他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巡检系统,实现对光、电、风、气四种能源的垂直巡检,已在全球数百个场站投入使用。无论是海上、山间还是戈壁,真正的“无人化”巡检让工作人员摆脱了恶劣环境的困扰,不必长时间在艰苦条件下工作。在参与临港智慧城市大脑项目中,星逻智能的无人机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临港新片区核心区的无人机无缝覆盖,建成全国第一张无人机集群运营网络。不仅如此,在重要节假日客流预警、海边安全“喊话”等项目,这背后都离不开星逻智能无人机的助力。同时,他们还推出了系列光伏清洁机器人产品,当无人机巡查发现光伏积尘问题后,清洁机器人能够对光伏面板进行有效清洁,从而提升发电效率。

因为热爱所以不断突破自我

如何让无人机在风机不停机的情况下完成巡检?如何开发能够发现销钉级安全隐患的巡检平台?……既是公司联合创始人,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带头人,肖素枝坚持亲身参与每一个大型项目的研发。

时常有人问她,是什么动力支撑她一直探索、一直创新?肖素枝总是笑着说:“因为对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热爱,我就会在这个领域不断延伸,不断摸索。”工作早已与生活深度交融,填满了每一处缝隙,但肖素枝却乐在其中。“我没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除了工作外,就是喜欢看书。”说这话时,这位在职场上一丝不苟、细致严谨的女工程师,眼中闪烁着腼腆的光芒。“其实我在家很多时候都是工作,阅读顶刊顶会论文,查阅书籍资料,思考如何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对她而言,专业书籍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连接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的桥梁。

肖素枝的成长经历充满了“不走寻常路”的选择:辞去知名外企的稳定工作投身创业,成为母亲后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学位,40多岁又通过了上海财经大学ESGF研究生考试,学习了解从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如何更好地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如今,肖素枝在事业上再次迈出大胆且意义非凡的一步——成立星逻蓝星研究院。这是她深入探索AI大模型领域的重要尝试,也是她展现科技力量的新舞台。“蓝星研究院主要深度聚焦AI垂直大模型的前沿技术探索,致力于推动无人机的智能化应用和地面无人化巡检方式的智能开发。”肖素枝介绍道。同时她还表示,希望蓝星研究院能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强与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行业研究机构及企业在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究及合作。谈及未来规划,肖素枝充满了信心。在她看来,这些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与坚持。“选择很重要,热爱很重要。”这是肖素枝反复提到的一句话。正是这种对热爱与坚持,让她在创业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方向。

以匠心为炬点亮传承之光

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肖素枝的工作也越来越忙碌。出差对于她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尤其是在产品研发、技术方案落地的关键时期,她常常需要奔赴全国各地,与客户沟通需求,解决技术问题。

工作之余,肖素枝不忘为行业培养人才。她担任研究生企业导师,定期组织团队内部技术培训,鼓励创新。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已培养近十名核心骨干,其中不少人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题。她还建立无人机及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实习基地,并为临港几所中小学的无人机及人工智能科普课堂授课。在课堂上,她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向孩子们讲解无人机的原理和应用,手把手教孩子们操作简易无人机。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她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肖素枝为事业拼搏的背后,一个温暖而坚强的家庭在默默支持着她。一直以来,她对家人都有些歉疚。她常说,正是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中。为了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和丈夫商量,把家从松江搬到了临港。为此,她的丈夫需要每天开车单程80公里上下班。儿子也转学到了临港的小学,每天放学跟着她在办公室加班,但令人惊喜的是,这不仅没耽误孩子学习,还让他对无人机、机器人、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兴趣,收获了非常多的荣誉和奖项。“他从小就很懂事,凡事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模式,基本没有让我们多操心。”说到孩子,肖素枝的眼神也充满着温柔与骄傲。或许是从小到大看到肖素枝对于学业和工作的专注与认真,儿子在她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做事也非常专注和用心。

问起肖素枝,是什么一直勉励着她前进?“‘严上加严,慎之又慎,细上加细,实上加实’对待工作,我们同样需要如此高标准要求自己。”肖素枝回忆道,在上海交大读全日制在职博士的时候,繁重的学业和工作,让她身心俱疲,记得有次在思政课上,老师播放了有关“两弹一星”建设的记录片。“我当时被先辈们感动得泪流满面,也是‘两弹一星’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不断激励着我,让我不停前进。”

从一架无人机起步,肖素枝带领工作室团队不断拓宽创新边界。如今,“天斗”机载AI模块赋予无人机精准操控的“手脚”,使其能在复杂环境中灵活作业;智慧机库打破机型适配壁垒,成为无人机高效运行的“智能枢纽”;无人机新能源软件深度赋能垂直领域,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这些创新成果让无人机在多领域大显身手,它们化身城市管理的“空中鹰眼”、环境监测的“移动哨兵”、应急救援的“空中先锋”……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