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8日 星期日
“爸爸篮球赛”诠释家校共育新生态 广告
第06版:申城教育/专题 2025-05-14

“爸爸篮球赛”诠释家校共育新生态

龚世豪

普陀体育馆内,篮球撞击地板的“呯呯”声在体育馆上空回荡,身着彩色球衣的爸爸们在场上奋力奔跑抢夺,每一次篮球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奔向篮筐,都会引发热烈掌声和欢呼声;场边,妈妈们身着鲜艳服饰,手持花球,组成啦啦队准备在比赛间隙上场热舞;观众席上,老师带着幼儿挥舞着比赛加油棒,高举童趣十足的加油牌,正在卖力地喊“加油”……这是近日童稻幼儿园体育周上的一场重要活动——“爸爸篮球赛”。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主角,一场看似寻常的篮球赛,正在不经意间探索家校共育的更多可能。

角色重构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学校并非割裂的孤岛,家长也不应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见证者。为了构建更为紧密的家校共育生态,童稻幼儿园精心策划了此次家长篮球赛,并将其巧妙融入幼儿园的“情绪情感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家校一起“备赛”,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当父亲们脱下西装换上球衣,教育的场域便发生了“位移”。在赛事筹备阶段,学校与家长进行深入的赛前沟通,详细阐述了此次家长篮球赛中关于情绪情感教育的核心目标。赛后统计显示,一半以上的参赛父亲首次完整参与了孩子的校园活动,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远超百场家长会的说教。这种基于共同体验的信任关系,使家校合作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共创。

家校共育生态的轮廓在这场篮球赛中逐渐显现:以体育活动为触点,以情感联结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路径,构建起动态开放的教育共同体。在这种生态下,每个参与者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传统教育边界在协同共创中不断消融。

榜样力量 潜移默化的情绪教育

孩子们对情绪的认知大多来自于生活经验。而家长篮球赛运动场上特有的即时反馈机制,恰好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体验、学习情绪调节的绝佳场景,让教育过程变得可视可感。孩子们亲眼见证父亲在落后时的坚持、在犯规时的坦诚、在比赛失利时的相互鼓励、在取得胜利时的谦逊。在这种沉浸式教育场景中,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抗挫能力等核心素养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

运动创造的集体记忆具有特殊的凝聚力。当小班萌娃用奶音喊出“爸爸加油”,当比赛结束时所有人相拥欢呼,这些共情时刻在集体潜意识中埋下归属感的种子。这种情感联结转化为教育合力,使“家校共同体”从概念变为可感知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情境中的榜样效应较静态说教留存率提升47%。一场“爸”气十足的篮球赛,可以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情绪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行动来调节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成长。

情感共振 运动场上的共同体构建

比赛结束并不是终点,而是家校共育新的起点,教育生态的重构在赛后持续显现。赛后,童稻校方和家长一起进行情绪情感分享课堂的研讨,再邀请参赛家长进入教室向孩子们分享内心的感受和收获,将家校共育推向更深层次。通过家长分享自己篮球赛后的真实感受,帮助孩子获取积极有益的情绪价值,并引导他们学会用积极的方式面对比赛中的“输”和“赢”,面对未来人生路中的各种挑战。

此外,篮球赛也成为了家长和学校情感链接的纽带。赛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成了很好的球友,学校还组织场地,和家长们一起互相切磋球技,交流孩子的日常成长。教师发现赛后学生合作意识显著提升,家长也回馈,赛后参赛家庭亲子对话时长明显增加。这种由共同经历催生的责任感,正在编织新型教育网络。

终场哨声响起时,记分牌上的数字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场充满欢笑与汗水的篮球赛中,我们见证了教育场域的重新定义:当家长真正走进教育现场,当学校主动打开围墙,当学习在真实情境中自然发生,教育的无限可能正在这片共育土壤中悄然萌发。这场篮球赛不仅转动了家校共育的飞轮,更勾勒出未来教育的生动图景——在那里,每个生命都能在协同滋养中自由生长。 龚世豪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