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南向有需求的来访者讲解智慧化养老设备
今年7月,在云南彝族自治区支教授课现场
朱春南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只要把工作做好,再平凡的岗位,都有出彩的机会。”这是朱春南常挂在嘴边的话。从皖南山区的农家女孩到上海家政行业的标杆人物,从餐厅洗碗工到手握数十本职业证书的“全能型”家政服务员,她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奋斗,在看似平凡的家政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篇章。2025年,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成为“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候选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成为基层劳动者成长的生动范本。(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房澜
岁月淬炼:一个“山区少女”的命运转折
1974年9月,朱春南出生在安徽皖南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她早早扛起家庭责任:7岁时,她便踩着小板凳学做饭,农忙时还要跟着下地帮忙。因为要照看弟弟妹妹,她直到9岁才走进校门,常常背着妹妹、牵着弟弟,在乡村小路上往返求学。
朱春南从小就爱读书,一直梦想着能考上大学。然而,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三时她不得不辍学。“弟弟妹妹要上学,我是姐姐,我得想办法供他们读书。”当时农村有乡镇工厂,她便跟着去学缝纫、制茶叶,一心想靠手艺供弟妹读书。后来妹妹考上大专,背后是她多年的默默支持。
2002年,朱春南随“打工潮”来到了上海,此时的她没有学历和技能,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只能在餐厅后厨打杂,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仅280元。“花了一大笔路费来的,不能空着手回去。”于是,她跟同事学普通话,观察大厨的配菜比例和烹饪步骤。三个月后,凭着麻利能干的手脚和熟练的业务能力,她被调至大厅当服务员,工资也随之上涨。
2007年,经老乡引荐,她加入上海爱君家政(现属上海小邻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邻通”)做钟点工,开始了她的家政之旅。第一任雇主是教师。两小时的活儿,她常多做一小时,家务做得干净又利落。男主人爱吃面食,南方出身的她便向东北邻居学做饺子、东北菜;知道女主人爱花,教师节前买花布置居室,还包饺子添仪式感。“他们非常开心,觉得我很用心。”这段经历让她明白,家政不只是干活,更是用心待人。
在钟点工岗位做了两年,朱春南的孩子也渐渐长大,眼看就要上幼儿园了。她的生活节奏跟着发生变化,由此对工作有了新规划:找一份有双休日的全职家政工作,一天学技能,一天陪孩子。2009年,她正式进入涉外家政领域,挑战接踵而至。“真的有很多东西要学。在上一位雇主家学的技能,可能跟下一家的要求完全不匹配,每进一个新家庭,都得从零开始。”
她服务的第二任雇主对卫生要求近乎苛刻。不同颜色的擦布有指定区域,英文标注的洗涤剂用法各异。“沙发靠枕尖角要对齐,擦玻璃要对着光检查有没有纤维残留。”前面几位阿姨都因无法胜任而离开,但朱春南迎难而上。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西餐烘焙、插花茶道、派对布置,用新技能给雇主带来惊喜,雇主对她十分满意,年年主动为她加薪。
后来,她服务的日本外交官家庭,需要她照顾5个月大的婴儿和两岁半的幼儿。“孩子一开始不要我,哭起来一个‘传染’一个,哄不住。”她又从零开始学起“带娃”,每天趴在地上擦净地板方便孩子爬行,趁孩子睡觉时做辅食、备晚餐;还自学基础日语、日本料理和儿童心理学,教孩子说中文、讲故事、念诗词。最终,两个孩子亲切称她为“中国妈妈”。
以学习为阶梯:从“新手”到“全能”的蜕变
“我越是深入这个行业,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匮乏,感到自身渺小。”二十余年来,朱春南始终把工作当事业经营,未曾停止过学习,这让她从单一技能的家政员,逐渐成长为覆盖多领域的“全能型”人才。
每年人社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技能培训班,她几乎从不缺席。初期培训班需要先交学费,但只要考试通过就能全额退还,这让朱春南看到了机会。“越学就越觉得不够用,能学的我都想试试。”她先后考取家政服务员、育婴师、插花花艺师、养老护理员等证书,参加政府补贴培训,甚至报班学习新概念英语。“在外国人家里工作,连打招呼都不会可不行。”如今,她已手握数十本职业证书,涵盖母婴照料、老年护理、收纳整理、礼仪花艺等多个家政细分领域,能从容应对不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
在她看来,工作、生活、学习并不冲突,合理安排便能统筹兼顾。家庭给予了她有力支持,丈夫在她忙于工作和学习时,会主动分担一些家务,让她能更专注地提升自己。朱春南在陪伴孩子方面也有自己的方式,涉外家政的工作性质让她拥有双休日和寒暑假,她会利用这些时间陪伴孩子,同时也不放松自我提升。如今,她的孩子已顺利考上大学,这让她倍感欣慰。
多年的学习让她深刻体会到,家政服务早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需要专业知识支撑的“技术活”。“以前觉得把地擦干净、把饭做好就行,现在明白,每个细节都藏着学问——给婴儿做辅食要考虑营养搭配,照顾老人要懂基础护理,收纳整理要讲究空间规划。”正是这份对专业的追求,让她在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从“服务者”到“赋能者”:用经验温暖行业角落
凭借二十余年从事涉外家政的一线经验,朱春南逐渐从服务者转型为“行业赋能者”。她深知家政从业者的不易,总是主动伸出援手,当起“姐妹们”的贴心人,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人在行业中成长。
2021年,朱春南成立“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家政从业者提供公益培训,针对新手需求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新手最缺的是实战经验,‘老手’需要更新知识,我就把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整理成课程,帮她们少走弯路。”如今,她在小邻通担任讲师,负责讲解整理收纳业务,从一线转向培训岗,小邻通也为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
同年,上海开放大学开设了家政学本科,朱春南成为首批家政学高级服务班的学生。当时班上有位同学育婴技能扎实,无奈性格慢热,一面试就紧张得说不出话,连续碰壁后整天愁眉苦脸。“春南姐,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作为班长的朱春南得知后,主动提出陪她面试,提前梳理服务案例,指导沟通技巧。“你手艺那么好,就是没找对方法。我帮你留意着,肯定有适合的雇主。”不久后,朱春南想起曾服务过的一位雇主家的邻居正好在找育婴师,便立刻联系雇主:“我是朱春南,之前给您家邻居做过服务的。我有一位同学育婴技能没话说,就是性格腼腆。我给您担保,给她试工一周,不满意我来顶班。”一周后,同学兴冲冲地找到朱春南:“姐!雇主说留用我了,工资过万呢!他们还说,‘多亏朱春南推荐,不然真错过你了’。”后来她工作稳定了,整个人都活泼了,每周一天的休息时间,还跟着朱春南练习瑜伽健身。
今年6~7月份,朱春南赴云南支教讲授家政课程。“看到她们,我就想起了刚到上海的自己——迷茫、没底气,但眼里有光。”她结合自身经历,从基础的家务技巧讲到与雇主的沟通方法,告诉大家:“家政不是简单的‘干活’,而是需要专业和爱心的职业。”培训结束后,有几位云南姐妹因向往来沪工作,主动联系了小邻通。朱春南和公司一起为她们做岗前培训,根据她们的特长在资源库里筛选合适的岗位。如今,她们都已在上海找到稳定家政工作,月薪达到了预期水平。
近年来,朱春南将目光投向智慧养老领域。2024年初至今,从家政学本科毕业不久的朱春南又就读了《智慧养老与管理》专科课程,一边通过系统学习为涉足养老领域筑牢理论基础,一边投身小邻通的智慧养老业务,手把手教家政人员操作养老智能化设备。“家政永远是朝阳行业,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全年龄段都有需求。”在她看来,养老服务是家政的延伸,二者互通共融。
从“家政一线”到“行业标杆”,朱春南的专业价值更延伸到行业体系的建设中。她参与新版家政考评体系的测试工作,确保新流程、新标准落地;此前,她还为西藏地区的家政培训编写考题,将上海的先进经验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从业二十余年,虽然起点不高,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诸多荣誉: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近期还被推荐为2025“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候选人。回忆起“全国劳动模范”获奖的场景,她仍十分激动:“看到别人胸前挂满荣誉勋章,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我要多做贡献,才能对得起这份肯定。”这份谦逊背后,是她对职业的敬畏,更是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生动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