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内科门诊,常常遇到这样的场景:有人拿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查报告,因担心癌变而焦虑不安;也有人明明已出现重度肠化生,却因无症状而疏于随访。这种认知上的两极分化,源于对疾病本质的不了解。根据《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2022年,上海)》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约为17.7%,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不适。更值得关注的是,它作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与胃癌发病率存在明确关联。因此,正确认识这一疾病,了解其本质、病因、风险分层及应对策略,既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也能提醒人们保持必要的重视。
并非胃变小
而是黏膜的结构改变
提到“萎缩性胃炎”,不少人会误以为是“胃缩小了”,这其实是典型的认知误区。医学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核心变化在于胃黏膜的“萎缩”与“化生”,与胃的体积毫无关系。具体来说,是指胃黏膜上负责分泌胃酸、消化酶的固有腺体,因长期损伤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腺体如同胃黏膜上的“功能小站”,一旦数量减少,胃的消化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而“肠上皮化生”则是更特殊的变化:胃黏膜细胞在持续刺激下,形态和功能逐渐向肠道细胞“转变”。这种转变并非随机发生,可分为两类:完全型肠化生(小肠型)的细胞形态接近正常小肠上皮,恶变风险较低;不完全型肠化生(结肠型)的细胞与结肠上皮类似,与胃癌的关联更为密切,需要重点关注和监测。
胃黏膜就像一层精密的“保护罩”,萎缩是这层“保护罩”的功能单元减少,肠化生则是“保护罩”的结构发生了异常改变。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萎缩”不是器官的缩小,而是黏膜功能的退化。
哪些因素在“侵蚀”胃黏膜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找到这些“元凶”,才能从源头做好预防。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萎缩性胃炎的首要原因。这种细菌一旦定植在胃黏膜上,就会释放毒素破坏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数倍,且感染时间越长,腺体萎缩的范围越广。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和延缓萎缩进展的关键措施。
自身免疫异常 少数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出现“识别错误”,将胃壁细胞当作“外来入侵者”进行攻击,导致以胃体为主的黏膜萎缩,这就是“A型胃炎”。这类患者常伴有胃酸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障碍,甚至出现恶性贫血。虽然这类情况相对少见,但需要通过血液检查中的自身抗体来明确诊断。
长期化学损伤 胃黏膜对化学刺激非常敏感,长期接触有害物质会逐渐受损:胆汁反流时,十二指肠内的胆汁酸会破坏胃黏膜的脂质屏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胃黏膜的修复功能;高盐饮食通过渗透压作用直接损伤黏膜细胞,而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在胃内转化为致癌物质,持续刺激黏膜引发萎缩。此外,长期酗酒、吸烟也会通过多种途径加重黏膜损伤。
年龄与遗传 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因此老年人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长期累积的轻微损伤有关。同时,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若一级亲属中有胃癌或萎缩性胃炎患者,自身患病风险会有所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黏膜修复能力或免疫反应导致疾病发生。
不过,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心,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到胃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绝大多数人不会进展为癌症。关键在于通过风险分层,识别出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实现精准管理。
定期检查是最好的“护身符”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管理核心在于“监测”,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变变化,才能将胃癌风险降到最低。胃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监测病情的金标准,具体检查间隔需根据风险分层确定:
单纯轻度萎缩(无肠化或异型增生),病变较轻微,每2~3年复查一次胃镜即可;
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化生病变有一定进展风险,通常每1~2年复查一次,若同时存在胃癌家族史,建议每年复查一次;
伴有轻度异型增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说明细胞形态已出现异常,需缩短至6~12个月复查一次,必要时采用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与放大内镜,提高早癌检出率;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癌变风险较高,需立即由专业医生评估,可能需要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病变组织。
很多人对胃镜检查存在恐惧,但目前无痛胃镜已广泛应用,检查过程并无不适,千万不要因害怕而放弃监测,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
多管齐下守护胃健康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需遵循“针对病因、个体化干预”的原则,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有效延缓甚至逆转病变。
若患者被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需严格遵医嘱进行根除治疗。目前推荐“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疗程为14天,根除率可达90%以上。
根据症状不同,可选用相应药物:胃酸过多或有烧心感时,使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修复胃黏膜,改善黏膜血流,选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伴有胆汁反流或胃动力不足时,有结合胆酸作用的铝碳酸镁制剂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并结合胆酸,从而减轻或消除胆汁反流所致的胃黏膜损伤,加用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伊托必利),减少反流物对黏膜的刺激。
一些药物和营养素可能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状态:中成药如摩罗丹、胃复春等,通过调和脾胃、活血化淤促进黏膜修复;羔羊胃提取物维B12胶囊含有消化酶和黏膜修复因子,适合消化功能减退者或维生素B12缺乏人群;补充维生素C、E及微量元素硒等可能有助于延缓萎缩性胃炎的进程,从而降低癌变风险。
此外,患者需将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同时减少咸菜、熏肉等腌制食品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果摄入;患者需要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浓茶,规律进餐,避免过饥过饱;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也至关重要,长期精神紧张会加重胃黏膜损伤。
患者对待慢性萎缩性胃炎,既不必因“癌前状态”的标签而过度焦虑,也不能因无症状而忽视其潜在风险。正确认识、积极应对,才是正确态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陈朝飞(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