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内卷的压力下,家长们都想找一个能坚守育人初心、将学生终身发展置于首位的幼儿园。徐汇区淮海西路的私立童稻幼儿园恰是这样一处珍贵的存在——它隐于都市钢筋森林的褶皱中,不事张扬;静驻教育概念喧嚣的洪流外,如清泉浸润童真。它用最本真的教育方式守护着心灵的纯净,将每个孩子的心田耕耘成丰饶的沃土,待岁月沉淀,迎来稻穗低垂的丰收时节。
童稻幼儿园以“童心无价 育人有稻”为核心理念,将教育视为精耕细作的“农业”而非标准化生产的“工业”。作为上海幼教行业代表人物的陈磊园长,将30年学前教育的经验,融合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考察获得的国际教育理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这里的教育者如同农人呵护秧苗,以专业与耐心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期待这份教育能滋养孩子的一生。
自然环境中的科学探索
在都市钢筋水泥的包围中,园方巧妙利用有限空间打造出自然生态的微型世界:欧式教学楼与游乐区相映成趣,更设有小农庄、昆虫旅馆、果园、木工坊等特色区域,师生共同开凿的小溪、幼儿喂养的鹦鹉与孵化的鸭子,构成了生动的自然教育场景。在这里,孩子是主角,老师仅是协助者。
小农庄的搬迁堪称科学探索的生动范本。最初后花园的植物总是无法开花结果,孩子们感到失望和疑惑,园长和老师便以问题引导探索:“植物为什么长不好?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解决?”一场探索之旅由此展开。孩子们通过观察学习,发现阳光不足是关键——后花园植物区被树木遮挡。他们就在园内寻找阳光充足处,甚至用日晷测量光照时长,最终选定教学楼前的庭院。师生共同将植物搬迁后,每班认领“自留地”栽培,还自制班牌标识。如今,小番茄、青菜和黄瓜已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美味。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思考、观察、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都得到发展,为孩子们未来踏入社会所需具备的优秀公民的综合能力打下了扎实基础,更培养了基于实际问题的探究思维。
类似的生活化教育场景比比皆是。枇杷成熟季,摘果子引发了一场全方位探索:孩子们想出垫凳、接竹竿、爬树、借梯子、自制工具等多种方法,这就是近年来全人教育倡导的思维多样性与科技创新所需的开放思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让他们通过民主商议来分工——大班攀爬摘果、中班扶梯保护、小班捡拾果实,培养了团结合作与保护幼小的品质。面对果子摔烂的新问题,他们向老师借遮阳伞、体操垫来解决,人际交往能力又在实践中提升。他们自己分拣、清洗,依次把果子送到保安叔叔、厨房阿姨、老师、家人手中,最后才是自己享用,由此体会到感恩和延迟满足的快乐。全程老师仅作安全守护和必要的引导,让孩子在这一自然产生而非刻意设计的教育情境中,充分发挥多种潜能,形成各种优秀品质,这样的教育极富成效。
园中的每个角落都暗藏教育契机:木工坊里,孩子们为植物搭暖棚、为自己做高跷时,自然而然从中认识了几何图形、长度单位,学会测量计算,甚至触及结构力学初浅知识;小溪旁,他们探究沉浮原理、测量水流、观察蝌蚪成长与鸭子浮水;孵蛋器里,通过测量控制温度成功孵化小鸡小鸭;连校园树屋的高度设计都暗藏安全教育,让孩子在玩乐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STEM 课程在这里真正落地生根。
文化活动中的素质教育
“我们幼儿园每个月都有中外主题活动。”陈园长介绍时,大厅里的欧式餐桌已铺好桌布,烛台、刀叉等整齐摆放——这是国际多元文化节的西餐礼仪学习现场,当月主题为“世界美食”。
“我们不仅会讲美食名称和味道,更要挖掘背后的文化意义。”各班由此开启美食文化探索,大厅四周满是探索成果:橱柜中的希腊盛器让孩子了解其饮食器具文化;展板上的刀叉摆放图示传授着餐桌礼仪语言;画板上的各国美食节照片与英文介绍拓展了文化视野;英式下午茶茶具讲解着习俗由来;美国餐厅账单展示了小费文化;香料展台散发着多元气息。这些探索串联起知识、礼仪与国际多元文化理解。
最引人注目的是黑板上的各国饼干PK图。当孩子们想品尝心仪饼干时,园方发起评选活动:中班孩子以“饼干的原料、口味与营养价值”为主题,到各班演讲并动员大家投票;几轮评选后,巧克力饼干和蜂蜜饼干胜出。过程中,孩子们锻炼了英语演讲能力,学会了尊重他人选择,理解群体中的多元价值取向,这正是“全过程民主”的生动启蒙。
童稻的孩子还走出园门接受教育:去武警支队开展国防教育、到崇明农场割稻、进博物馆参观、赴广播电台录播。每次外出都经过老师精心备课,确保教育效果。如去电台录故事,重点培养倾听能力——童稻老师认为专注力是学习关键,尤其大班幼小衔接阶段,耐心倾听的习惯比识字计算更重要。这种理念让外出活动都指向核心能力培养。
在一次次活动中,孩子们的文化修养、国际视野、礼仪习惯与综合能力稳步提升,这便是看得见的素质教育。
运动健体中的心理建设
运动是孩子的天性,童稻将健体与心理建设深度融合。在运动会与比赛中,孩子们不仅提升体能、技巧,更修炼意志品质、学习情绪管理。
老师们将情感教育融入每年健康运动周的“爸爸篮球赛”项目中:爸爸们在赛场上输赢后的情绪表现成为鲜活教材,让孩子体验和学习遇到问题后如何调节控制情绪。
比起比赛过程,园方更重视赛后复盘。篮球赛后,爸爸们进教室分享感受,引导孩子用积极心态面对输赢,理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在专门设计的复盘绘画册上,充满稚气的图文记录着孩子们的真实感悟:“接力跑掉棒输了,但我知道问题在哪,下次会更好。”——这是勇于担责的归因思维;“推小车输了但很快乐,游戏很好玩”——展现积极面对失败的心态;“骨折没参赛,看大家努力我很骄傲”——流露着为他人喝彩的气度。这些图册成为班级图书角的读物,孩子为自己的作品成书而自豪,写作能力的启蒙也在无形中培养。
双语浸润中的知识提升
童稻营造了沉浸式双语环境,外教不仅进课堂,更融入每日所有的活动。
园里每年举办读书周,连续5年邀请国际获奖儿童文学作家进行线上交流。虽成本高昂,但作家分享的创作经历激励孩子们动笔创作,更让他们在真善美的故事中滋养心灵。今年邀请的美籍著名绘本作家、插画师、凯迪克奖获得者Oge M ora,其三本著作因国内难寻,园方特意从国外购入,原汁原味的阅读让孩子们的英语能力快速提升。
国际文化节上,所有展板采用双语标注,孩子们在学文化时同步学习语言;舞台上,他们用全英文表演美食主题节目。童稻幼儿园不提倡反复排练,因此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真实表演——即便偶有忘词,台上流利的英语表演与台下小观众积极的互动,仍彰显出全英语交流已融入幼儿的日常。
童稻毕业生不仅顺利衔接小学,突出的英语能力更让他们成为班级佼佼者。
托举童心的教育守护者
支撑这一切的,是幼教专家陈磊园长及一支爱心与能力兼具的教师队伍。
有着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陈磊园长挑选教师坚持高标准:“不仅要做好日常,更要会设计渐进式多元课程。”曾有外教老师设计的国际文化节手册因缺乏分层目标被退回,但陈园长不代劳,而是点拨思路,最终经三稿优化通过,这位外教老师也成了双语课程设计能手。园里的一支男教师队伍更是稀缺资源,为孩子成长注入多元力量。
童稻幼儿园带来的这股教育清流,正以“精耕细作”的耐心,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沃土,愿它在教育的原野上,流淌得更宽、更远。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