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上海松江区九里亭街道新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剧院座无虚席——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携“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学员同台献艺。这场充满烟火气的社区公益活动,不仅是王珮瑜工作室落户九里亭街道后的首场活动,更是她与其创立的瑜音社深耕京剧当代化传承的缩影。
在京剧艺术的广袤星空中,王珮瑜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而她一手创立的瑜音社,恰似一片熠熠生辉的星系,汇聚着众多热爱京剧的同道者,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金霏
“祖师爷”偏爱的新秀
说起京剧这行当,有句老话叫“祖师爷赏饭吃”,这饭碗,即便出身京剧世家的传人也未必能捧得住,可“祖师爷”似有偏爱,格外眷顾远在江苏苏州的王珮瑜。9岁那年,她在苏州评弹艺术节上荣获一等奖,被赞誉为冉冉升起的“评弹童星”;11岁因受京剧票友舅舅的影响,转学京剧,并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14岁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师从余派专家王思及老师;18岁演唱《文昭关》得到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的赏识,谭元寿激动得亲自上台献花,还主动提出跟她合演;期间先后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青少年京剧大赛中连获一等奖,成为京剧界备受瞩目的新秀;毕业后,她进入上海京剧院,25岁便任一团副团长,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环。
年少成名的王珮瑜,从未因“早慧”的天赋陷入迷茫——在京剧行业常面临“年少成名易、长久立住难”的挑战里,她对自身追求与京剧的传承,始终有着超越年龄的清醒判断,这份判断既扎根于对国粹的敬畏,也藏着对时代的洞察。
于自身追求而言,她并不把“小冬皇”的光环当资本,而是认定“演员的核心永远是台下的功夫、台上的韵味”。即便年少时已凭借余派老生的醇厚唱腔惊艳戏坛,她仍坚持沉下心打磨“童子功”:反复琢磨《搜孤救孤》里程婴的悲怆隐忍,细抠《捉放曹》中陈宫的心理转折,甚至为还原余派“清、醇、雅”的声腔特质,常年保持严苛的发声训练。于京剧的传承而言,她更是打破了“传统戏曲只能在戏台上存活”的固有认知,让“传承”不再是静态的“复刻”,而是动态的“共生”。
2013年7月,王珮瑜受聘为上海市首批文化志愿服务宣传大使,那一刻,她坦承:“五年艰辛,终见阳光。”这份感慨的背后,藏着一段少有人知的坚持——从2009年起,她就开始致力于普及京剧的公益讲座,到清华北大等高校讲课,给企业家讲课,有时还到学校、幼儿园作讲座;传播形式上她也不断“破圈”,尝试走进综艺解读京剧,用“老生的唱腔最似陈年普洱,越品越能觉出藏在细节里的细腻与深沉”这样通俗的比喻,弱化了年轻人对京剧的“距离感”;她借助新媒体推广,运营“非遗+短视频”账号,从“京剧脸谱的寓意”讲到“老生的髯口功”,把专业知识拆成通俗易懂的只言片语。“从这两年的市场反馈来看,当年的努力和付出都非常值得。”王珮瑜对此倍感欣慰。
深谙融合之道创立“瑜音社”
2015年,王珮瑜创立了瑜音社。彼时的京剧艺术,虽有着深厚底蕴,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冲击下,面临着观众群体老龄化、传承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王珮瑜深知,要想让京剧重新焕发生机,就必须在传承模式与传播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
瑜音社自创立之初,便以“京剧当代化传承与传播”为己任,致力于将京剧这门古老艺术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王珮瑜希望通过瑜音社,搭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进而投身到京剧的传承事业中来。
为培育京剧传承的新生力量,王珮瑜历经近五年的布局筹备,于2022年1月正式推出瑜音社旗下京剧少儿教育品牌——“京剧小科班”。起名时,王珮瑜深思熟虑,最终选择“科班”二字,因为京剧过去百年的辉煌离不开科班培养的众多人才。“京剧小科班”的培养体系既传承了传统京剧科班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又参照现代专业戏曲院校的系统性和模块化设计,同时引入现代儿童教育理念,注重孩子对京剧的感受、体验以及多学科融合。
小科班的选苗标准十分严格,王珮瑜表示:“小科班虽以兴趣为引领,但选苗子门槛不低,要看孩子的基础条件,包括个头身姿、长相嗓音、腰腿软度,最关键的是模仿力。”首轮招募时,27个孩子从百余人中脱颖而出,有幸跟随王珮瑜开启系统的京剧学习之旅。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周六、周日的正式课程,周二到周五晚上还开放练习班,秉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理念,让孩子们养成每日练习的习惯。从踢腿、下腰、跑圆场、拿顶、云手、台步等基本功训练,到熟练掌握“毯子功”“把子功”等表演套路,从沉心研习《红娘》《卖水》《宇宙锋》《失街亭》《定军山》《四郎探母》等传统骨子老戏,再到演绎唱念做打俱全的原创微京剧《坐井观天》《自相矛盾》《精卫填海》等,孩子们不仅夯实了功底,更在角色塑造与艺术表达里日渐精进。
2023年9月,在小科班的基础上,瑜音社又成立了少儿京剧团“瑜音小社”,并启动了瑜音文化社“梨园传承”公益项目。小演员们不仅专注于日常学习与训练,还积极投身京剧文化传承交流和公益活动,将京剧带到更多人的视野中。
在九里亭街道的《瑜乐京剧课》上,王珮瑜生动讲解京剧发展历史、行当特色与唱念常识,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备,既为零基础观众打开了解京剧的大门,也让戏曲爱好者挖掘到传统艺术的新趣味,不少参与者直呼“京剧原来这么好玩”,亲子体验环节更让京剧在家庭互动中焕发新活力,成为瑜音社“贴近当代人传播习惯”的鲜活案例。
研发京剧智能体实现“AI教学”
截至目前,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已培养100余名学员,系统学习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开班四载,学员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崭露头角:不仅活跃于各大电视与网络平台,参与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综艺《戏宇宙》等重磅节目的录制,更在各类赛事中屡创佳绩——多名学员斩获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称号,亦有不少人拿下各区艺术节单项奖,成为传统戏曲舞台上的新生力量。
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创排的原创微京剧《精卫填海》,在2025年迎来荣誉“丰收”——这部融合神话叙事与京剧美学的作品摘得2025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奖,并在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业余组中成功“摘梅”,成为中国少儿戏曲领域最具分量的双奖得主。
但王珮瑜清醒地意识到,相较于沪剧等本土根基深厚的剧种,“百人”的培养规模,远不足以支撑京剧传承的长远需求。恰逢人工智能技术迎来跨越式发展,她敏锐捕捉到让科技助力京剧传承的新契机。2025年2月24日,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嘉定分校在安亭老街揭牌落地。开幕式上,王珮瑜难得“高调”,正式宣布由瑜音社与百度联合研发的“京剧智能体”上线,未来将承担基础教学、知识问答、互动体验等功能,让标准化、个性化的京剧教学突破时空限制。
如今的瑜音社交出了亮眼答卷:从九里亭街道的社区公益演出,到覆盖全国的创新巡演;从“京剧小科班”的系统化人才培养,到“京剧智能体”的科技化传承探索,在王珮瑜的带领下,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践行着“京剧当代化”的理念。
“聚雅音,携同道,授满堂。愿法科班艺彰。”刻在瑜音社墙面上的这句话,正是王珮瑜对瑜音社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