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声  音】 俞孔坚:对热爱的地球探秘永不停止 “故事大王”夏友梅
第08版:名人生活 2025-10-08
“海绵城市”概念提出者在巴西意外离世

俞孔坚:对热爱的地球探秘永不停止

巴西当地时间9月23

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4人无一生还,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62岁教授、中国知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随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相继发布讣告。据悉,俞孔坚教授当时正在潘塔纳尔湿地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城市”的纪录片。当天,他还在自己的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一段影像,视频结尾,俞孔坚称,“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海绵城市”的倡导者

俞孔坚因提出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创新方案而享誉全球。他提出的“海绵城市”概念于2013年被采纳为中国国家政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大暴雨”“特大暴雨”和台风的频繁出现,极大考验了每个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2016年,上海入选为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该理念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湖泊、公园)和透水铺装,减少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依赖,以自然方式应对洪涝。这一概念旨在让景观建筑能够吸收洪水,并逐步将水释放至河流与海洋。

1963年,俞孔坚教授出生在浙江金华东俞村的农民家庭。尽管耕种、放牛十分辛苦,但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以及宁静平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东俞村成为他心目中的“桃花源”。流经村庄的白沙溪有“三十六堰”,大小不一的湖泊散落在农田旁,居民们自古以来就懂得开掘蓄水池,储存雨季充沛的水源,以供旱季饮用、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种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创造是高效、可持续的,成为他多年后提出“海绵城市”概念的灵感。

就在今年的9月18日,俞孔坚入选《福布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系唯一中国学者代表。9月27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国际设计科学大会上,国际设计科学学会追授俞孔坚“国际设计教育成就奖”。

据悉,俞孔坚此次去巴西是为了参加2025年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巴西总统卢拉9月2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他表示,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

不同设计思想的践行

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的俞孔坚回国受聘成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回顾俞孔坚教授的求学治学之路,他也如同一块海绵,经过不断思索与实践、在持续的创新和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的理念。他反对“过度化妆”、忽视生态功能的城市“美化运动”,提出“反规划”理论,即先规划和建设保障土地生命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如湿地、绿地系统),再在此框架内进行城市开发,从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001年,俞孔坚带领“土人设计”团队建成的第一个项目——广东中山岐江公园,将破旧的废船厂改造为主题公园,成为国内首个工业遗产项目;2002年建成的浙江台州永宁公园,则首次践行“反规划”的理念,恢复河漫滩的生态;2005年的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项目,则是“生产型景观”的一次实验;2007年建成的红飘带·秦皇岛汤河公园,则体现了“最低干预”的设计理念。这些代表不同设计思想的项目,无不成为景观规划领域的某种模式与样板。

在北大的校园中,俞孔坚教授也将“海绵校园”构想逐步落地。在研究和教学之外,他带领的“土人设计”团队在全国及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了千个项目,涉及百余条河流,获百余个国际奖项。俞孔坚说,他家中箱子里还存放着一包采自家乡村口林子中的黄土。“我叫自己土人,我的团队也叫土人。我这个土,就是家乡的土。”

综合自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都市快报、每日经济新闻、新华日报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