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声  音】 俞孔坚:对热爱的地球探秘永不停止 “故事大王”夏友梅
第08版:名人生活 2025-10-08

“故事大王”夏友梅

朱少伟

夏友梅在讲故事

浦东川沙镇,是远近闻名的“故事之乡”。川沙民间故事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15年,“川沙民间故事”成功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故事大王”夏友梅长期扎根川沙,不仅长年深耕民间故事创作演绎,更悉心培养了一大批“小故事大王”。

“长大后要做故事家”

1943年,夏友梅出生在川沙一个贫苦家庭,栖身的破旧老屋距大海仅有二三里地,每日潮涨潮落的浩瀚海洋,不仅滋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更塑造了他宽阔的胸襟。在童年时代,夏友梅就是个十足的“故事迷”。起先,他是缠着母亲、姐姐,晚上休息时听她们讲民间故事;后来,无论是春晨热闹的茶馆、夏夜纳凉的场角,还是秋午割稻的田头、冬日邻家的灶边,只要有人讲民间故事,他就会凑过去听。渐渐地,他那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一个美好憧憬:“长大后要做故事家!”为此,小小年纪的夏友梅开始尝试讲民间故事。很快,扎辫子的女孩、顽皮的男童、纳鞋底的妇女、长胡子的老人,竟然都成了他的听众。

初中毕业后,夏友梅回乡务农。正值困难时期,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他常趁小憩给大家讲个笑话,让沉闷的生活多些笑声。与此同时,他也从朝夕相处的老伯伯、老妈妈那里学到大量鲜活的歇后语,如“黄浦江上搁跳板——够勿着”“飞机上挂大闸蟹——悬开八只脚”“蚊子咬石臼——动阿勿动”“药材店里的揩布——苦透”“瓜田里的柴草人——摆样子”“用棉花做秤砣——呒没分量”……他每次听到,都立刻掏出口袋里的小本子记下,长年累月收录数千条,这使他的故事语言更加丰富、生动。

“宁愿多吃半夜饭”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新故事的创作和传播在申城蓬勃兴起。夏友梅一边自己勤奋钻研故事创作技巧,一边认真参加文化馆的培训,使他的演讲、编撰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成功跻身沪郊第一批优秀故事员行列。

1975年春,夏友梅被调入文化馆担任故事专职干部,实现了一个“华丽转身”。他从“游击队”变“正规军”后,立刻全身心投入故事创作工作,常忙得废寝忘食,他曾回忆:“我常常挑灯夜战,宁愿多吃半夜饭,少吃年夜饭,也不愿耽误故事创作。稿纸写了一叠又一叠,故事本子改了一稿又一稿。有时,在半梦半醒中恍惚想到一个细节,哪怕是半夜,也立刻起床,开灯铺纸挥笔,奋笔疾书到天亮。”当地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得关于他的趣事:有一次夏友梅忙于组织故事活动,竟然在活动结束后忘了把儿子带回家;还有一次,他在家练习讲《救火英雄》故事时,大声呼叫:“快救火!”逼真的演绎让邻居们以为真的着火了,纷纷携盆带桶赶过来帮忙救火……

1982年至1992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连续举办10届“上海市故事会串”,各区县文化馆的故事员们铆足劲头踊跃参赛。夏友梅带领团队经历激烈角逐,连续8次勇夺冠军,名震沪上故事界。1990年夏,在“上海农村十大故事王”评选中,夏友梅凭借自己故事创作、演讲的雄厚实力,成功获得头名。后来,他相继获得文化和旅游部“群星奖”金奖、中国文联“世纪之光文艺作品评选”铜奖等30余个国家级、市级奖项,还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并成为“川沙民间故事”上海市级非遗传承人。

“让海派故事开出绚丽花朵”

夏友梅又有一个新思考:“要让浦东这片土地上,开出海派故事的绚丽花朵!”于是,在夏友梅和他的故事团队积极推动下,浦东故事演讲形式不断创新:从“一人讲”发展到“多人讲”,从“清口讲”升级到“伴乐讲”,从“单拿话筒讲”拓展到“配情景讲”,形式推陈出新,更加生动活泼。不仅用普通话演讲炉火纯青,他用川沙本地话讲起故事来,更添几分独特魅力,深受本地听众喜爱。

2005年夏,经夏友梅等的精心筹划,浦东新区川沙新镇首先发起举办首届华东“川沙杯”故事邀请赛,2006年,这项故事大赛被纳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此后又陆续举办“浦东川沙杯”长三角地区故事邀请赛等多项颇具影响力的赛事和文艺活动,为海派故事的传播搭建了广阔平台。

2004年,夏友梅从文化馆馆长岗位上退休。如今,夏友梅已年过八旬,却脚步生风、声若洪钟,常写故事、讲故事,精力非常充沛。至于养生秘诀,朋友们觉得是他的“五为伴”:以书为伴,与茶为伴,与宠物为伴,与友为伴,与亲情为伴。这话虽有道理,但笔者与他交流时,发现更大的秘密:适当写故事、讲故事对养生大有裨益,写故事能活络脑筋,保持思维敏捷;讲故事可锻炼心肺功能,让气息更通畅。长此以往身体自然“棒棒的”。 朱少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