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广告 种子传情、草木筑家  守护共生之美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10-29
他们满怀热爱,在都市间播撒生态微光

种子传情、草木筑家 守护共生之美

颜静燕/丁雨

林琳在给孩子上课

林琳的种子作品

柴赫明为居民讲解生境花园

生机勃勃的生境花园

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总有人用热爱为自然留痕。徐汇区的“种子达人”林琳,以一粒种子为媒,串联起科普与邻里温情,让自然知识在社区生根;虹口区的少年柴赫明,用一年时间将闲置绿地改造成生态乐园,为小生灵搭建避风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都市间播撒生态微光——或借种子传递自然奥秘,或用草木构筑共生家园。这份对自然的热爱,让城市与生命的联结更紧密,让钢筋森林里生长出满溢生机的风景。(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颜静燕 丁雨

“种子达人”林琳:用种子联结自然与邻里

寒风乍起,秋意渐浓。最近,在位于徐汇区华泾镇的上海市第1000座公园——西岸自然艺术公园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在草木间,弯腰捡拾落在地上的种子——她就是林琳,华泾镇东湾徐浦街区党支部书记、徐汇区钩针编织技艺非遗传承人,更是一位痴迷于自然的“种子达人”。名字里藏着“四个木”的她,仿佛天生带着与自然的羁绊,用一粒粒形态各异的种子,在社区里播撒知识,联结邻里,让自然之爱生根发芽。

林琳与种子的结缘,源于一场有趣的邂逅。一年多前,她带着参加“童言无忌”议事会项目活动的孩子接受媒体采访时,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的一座小楼里,撞见了一个小规模的生物多样性种子展。那些被做成标本画的种子,有着远超想象的神奇模样,瞬间打开了她的新世界。“原来种子能这么特别”,这份惊叹让她从此踏上了种子收集之路。

起初,林琳只是在上海本地收集种子,但很快她便不满足于地域的局限,开始和全国各地的种子爱好者互动——北方的耐寒种子、南方的热带种子渐渐堆满了她的收藏盒。对于国外的种子,她则托海外同学从当地艺术品商店购买——毕竟随意捡拾可能存在外来物种风险。她至今记得,从新西兰带回的大果松松果,当时海外购入价150元,国内市场价竟达1500元,翻了整整十倍。而让她更着迷的,是种子背后的知识:“收集种子后才知道,以前以为的梧桐其实是法国梧桐,学名叫二球悬铃木。中国梧桐的种子是一种蓇葖果,成熟后会裂成五瓣叶状,和法国梧桐完全不同。”

随着收藏的种子越来越多,林琳的“迷你种子博物馆”初具规模,上百种种子从沙漠到雨林、从热带到寒带,覆盖面很广,甚至还有《哈利波特》魁地奇比赛里那“金色飞贼”般的奇特品种。她没让这些种子只躺在收藏盒里,而是琢磨着把它们变成科普“教具”。“现在的孩子总围着书本转,‘双减’后更该多多走进自然。”抱着这样的想法,她把种子科普搬进了社区课堂。

为了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林琳费了不少心思。她会结合孩子们熟悉的事物讲种子传播:“有的种子要靠山火帮忙才能发芽,就像大自然的小勇士”;看到需要喷射传播的种子,就顺势进行科普——“豌豆射手在现实里真的存在”。更受欢迎的是她设计的“看种子、学知识、做手工”模式——让孩子们把不同形状的种子粘成艺术画作,在动手过程中记住种子的特征。有家长特意调整孩子的课外时间来参加活动,这让她更坚定了做科普的决心:“能让孩子愿意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就很有意义。”

身兼数职的林琳,总能把热爱与责任平衡得恰到好处。她没有专门的团队,却靠着“互相借力”的智慧,与同事一起推进活动。这种游刃有余的状态,既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也来自种子给予的力量。“看着一粒种子埋进土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过程特别治愈”,这份耐心也延伸到教育孩子上。她的女儿是个小小环保达人,这离不开林琳的言传身教。“我们抓学习习惯不抓分数,每个孩子天赋不同,阳光健康最重要。”就像培育种子“耐心等待、顺其自然”,她从不强迫女儿补课,反而支持她发展兴趣。女儿在校园里不仅能自己安排作业与兴趣时间,还主动参加没人愿意报名的运动会项目,这份从容心态让林琳倍感欣慰。她们家就像“自然小课堂”,林琳分享种子知识,女儿践行环保理念,母女俩用行动传递着对自然的热爱。

如今,林琳的种子科普已成为社区特色,她却有着更长远的计划。她制作了种子传播课件,想把课程做成系列,后续还会拓展更多主题,如11月初即将在西岸自然艺术公园举办的“‘种’动员!出发吧,种子特工队!”科普主题活动。“种子科普和城市生态保护分不开。”林琳认为,当更多人认识种子、热爱自然,就会主动守护身边的草木,让城市更有生机。

“花园少年”柴赫明:为城市生灵造“避风港”

秋日的午后,在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曲阳920小区的街角绿地里,几只麻雀在灌木丛中啄食饮水。一墙之隔的马路上,轿车鸣笛穿梭,而这些在人前胆怯的生灵却泰然自若,这里曾是一片普通的绿化带,如今却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试验场,这是18岁少年柴赫明为城市野生动物打造的“避风港”。

“看到鸟群在车流旁安身,就觉得所有坚持都值了。”刚考入大学的柴赫明回忆,这个占地一百多平方米的“曲阳920生境花园”,是在他17岁时用一年时间打造的作品。从高二到高三,他用书本里的知识,在小区闲置空地上重构了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搞生态不是凭感觉,得懂科学。”柴赫明的书桌堆满了大学生态学课本和动植物图鉴,还有打印成册的学术论文。在生境花园,他种下本地蜜源植物,搭建本杰士堆(本杰士堆是一种人工生态恢复方式,树枝下的空间可以让小动物自由活动,木头自然腐朽,又可以吸引昆虫栖居繁育),为小动物提供栖息之所;他引入人工水箱,为鸟类和蛙类创造稳定的水源;他培育近百种上海本地植物,让花园四季有花、秋冬有果……他用智慧和汗水,为城市中的生物搭建了一个小小的家园。

花园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生态能量。为了摸清本地物种习性,柴赫明自购红外相机架在花园角落,在深夜的监控画面里可以清晰看见:刺猬在水池边饮水,黄鼠狼悄然穿行在草丛中……这些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小动物,印证了他的努力。

项目启动之初,居委会的支持给了他底气。“夏天40摄氏度的中午,看到我在翻地,居委会工作人员主动划出这块空地给我实验。”如今,“曲阳920生境花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街角的15平方米,另一部分是小区东边的100平方米。柴赫明说,居民们最初也很热心,有人甚至主动出资相助。但当花园呈现出自然的“杂乱”模样时,质疑声随之而来:“好好的空地怎么弄得乱七八糟?”

“植物死了就补种,理念不和就沟通。”面对质疑,柴赫明从不气馁,总是会认真和居民们科普:“自然,本来就不是修剪整齐的盆景,杂草地里才藏着小动物们的家。”这种耐心沟通,渐渐让不少人理解了生态的价值。

柴赫明的环保热情,离不开父母的耳濡目染。“三岁就带他去自然博物馆,小学时家里的阳台就种满了植物。”他记得,每次想买专业书籍,父母从不吝啬,还特意腾出书房角落堆放他的生态资料。高考前夕,当其他同学埋头刷题时,父母默许他每天花一小时打理花园:“做对自然有用的事,比分数更重要。”

这份支持成为柴赫明的底气。面对学业与项目的平衡,他有自己的理解:“生态实践本身就是学习,这种课堂里学不到的管理经验,对我更珍贵。”如今生境花园已实现“自我循环”,无需人工养护,夏季繁花盛开时,连居委会工作人员都称赞“比规整的绿化带美十倍”。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我们这代得守好自然。”柴赫明的话里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他参考网上案例,让花园回归自然本真:水池涵养水分,落叶滋养土壤,本土植物吸引昆虫,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即便进入大学,他仍定期回小区补种苗木,红外相机里的新访客,是他最牵挂的“朋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