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来姸 供图/峡口镇政府
浙江江山的云雾深处,峡口镇像被时光轻拥的秘境。循着山风掠过溪涧的声响往里走,三卿口村、枫石村、广渡村这三个古村落,正藏在青绿山水间,用瓷窑的余温、驿道的苔藓、古巷的书香,等着与每个寻幽的人,赴一场温婉的千年之约。
踏入三卿口村,最先触摸到的是时光沉淀的瓷意,这里藏着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青花瓷制瓷作坊群。清乾隆年间,福建黄氏叔侄沿仙霞古道而来,见溪畔瓷土细腻、水流充沛,便垒起水碓、开挖淘池、架起龙窑,让窑火在山坳里旺了两个多世纪。
沿溪而行,古老的水碓房仍立在岸边,木轮虽不再转动,却像还能听见当年捣碎瓷土的“咚咚”声;层层淘洗池里的清水,曾将泥料淘得如雪般纯净;村口40米长的龙窑如沉睡的巨龙,窑壁上被烈火烤出的油光,是数十万件青花瓷留下的印记。鼎盛时,这个小村聚居40余姓、4500人,瓷商往来不绝,如今繁华落尽,碎瓷片嵌在石板路缝隙里,反倒成了最温柔的指引——弯腰拾起一片,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匠人指尖的温度。
往深处走便是枫石村,这里的时光是跟着驿道和田园慢慢流的。南宋理学家吕祖谦曾踏过这里的路,《入闽录》里记下了他途经的痕迹;明永乐年间,三茅铺急递铺设于此,驿卒的马蹄声曾打破山间宁静;清初,汤、廖、陆、黄等姓从闽赣迁来,陆氏先祖将村落改名“枫石”,这个名字便伴着田园炊烟传到如今。
村前田畴铺展,屋后青山环抱,走在田埂上,风里带着稻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古驿道的石板被踩得光滑,苔藓从缝隙里钻出来,像是时光织就的绒毯。在这里不用赶路,只需找块田埂坐下,看云影漫过远山,听溪水绕过村头,就能把心沉进最温婉的乡村岁月里。
最东头的广渡村,是藏在浙赣交界处的“书香秘境”。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毛修业从清漾避世迁来,让毛氏文脉在这里扎了根。村里7处文保单位,像是散落在巷子里的珍珠,而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的大公殿,便是其中最庄重的一颗——殿宇飞檐翘角,梁上雕花虽历经风雨,却仍能辨出当年的繁复纹样,殿内立柱挺拔,仿佛继续撑起着百年前村民议事、祈福的热闹场景。
除了大公殿,清代的贞孝、节孝两座牌坊立在村口,石雕上的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古巷深处,“六子七进士,四代十登科”的故事仍在流传,“书香广渡”的美誉,是刻在老房子砖缝里的印记。走在广渡的古巷,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马头墙映着天光,木门上的铜环泛着包浆。偶尔推开一扇虚掩的门,院里古井旁的老树枝繁叶茂,像是在守护着世代传下来的读书声。在这里每一步都踩着历史,每一眼都撞见文化,温婉里藏着厚重的底蕴。
这三个村落,是峡口镇捧在手心的珍宝——三卿口的“瓷”、枫石的“驿”、广渡的“书与殿”,各有各的幽韵,却都藏着让人慢下来的魔力。未来的日子里,当窑火或许再添温、驿道或许重焕彩、书香与殿宇或许更添生气,峡口的这场千年之约,只会更动人。若你想寻一处能触摸时光的地方,就来这里吧——让古村的温婉,把旅途的疲惫都轻轻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