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指尖诗行:微缩、面塑里的风景人生
第01版:头版 2025-11-05
吴淞两位匠人用非遗技艺留住旧时光——

指尖诗行:微缩、面塑里的风景人生

曹儒屹

赵培艺和他的作品《旧时光的老虎灶》

微缩自行车

冯秋霞在活动中展示作品

面塑作品《拈花一笑》

面塑作品《戏曲贵妃》

在宝山区吴淞街道,藏着两门让时光驻足的非遗技

艺。一门是海派微缩技艺,传承人赵培艺将老上海的生活气息缩入方寸之间;另一门是吴淞面塑记忆,传承人冯秋霞让面

塑从餐桌装饰走进日常生活。两门技艺,一门以“缩”为妙,留住城市变迁中的生活记忆;一门以“塑”为巧,延续民间艺术里的审美基因。两位匠人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吴淞这片土地上,书写着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故事。(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曹儒屹

赵培艺:以方寸物件凝固童年记忆

在吴淞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二楼的一间工作室里,海派微缩技艺非遗传承人赵培艺正俯身雕刻着一个微缩木凳。走进这里,仿佛踏入了一个“迷你世界”:能点燃的小煤球炉、抽屉可开合的老橱柜、后座夹着《新民晚报》报纸的自行车……每一件作品都细节满满,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我们家的手艺,是从爷爷的木工活开始的。”谈及海派微缩技艺的源头,赵培艺的思绪回到了祖辈的时光。他的爷爷是木工,早年做房屋样板时,会用微缩技法还原建筑结构,这门手艺后来传给了赵培艺的父亲。赵培艺的父亲没有循着木工路走下去,反而将微缩技艺融入珠宝设计,“他在日本学过精工技术,总让我焊小凳子、小桌子,说是练基本功,现在想来,那是在悄悄传艺”。

赵培艺早年也是一名珠宝设计师。工作之余,他总爱琢磨微缩物件,随手做的小摆件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不少关注。“没想到微缩越做越火,最后干脆把重心转了过来。”从珠宝设计的精致审美,到微缩模型的细节把控,他将两门技艺的精髓融会贯通,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赵培艺创作的准则。曾有位老先生找到他,想请他复刻老家的橱柜,连上面的每一道刻痕都不愿遗漏。于是,赵培艺带着3D扫描仪上门,将橱柜的尺寸、材质、破损痕迹一一记录,再在电脑上绘图、选料。“木头要找颜色相近的,金属部件得还原质感,连刻痕的深浅都要对上。”这件作品前前后后做了近一年,所有家具都能活动。“家具原本就是能搬能挪的,微缩模型也该这样,能拿在手里把玩,才有生命力”。

“海派微缩不只是复刻物件,更是在留存一段历史、一种文化。”赵培艺出生在吴淞老街,随着老街拆迁、旧建筑消失,他立下一个“小目标”:用微缩技艺留住吴淞老街的记忆。老虎灶、老厨房、三轮车……这些老上海人的日常物件,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老虎灶在上海已经绝迹了,我根据老人的回忆复刻,连内部结构、热水壶的开合方式都还原了,以后大家看到这个模型,就知道以前怎么用老虎灶烧水。”

赵培艺的作品,成了社区里的“活教材”。每逢周末,他会给社区小朋友上手工课,带着微缩模型去摆摊。赵培艺说:“跟孩子说‘生煤球炉’,他们没概念,但让他们玩煤球炉模型,他们会主动问怎么生火、怎么用,玩着玩着就了解了老上海的生活。”

家里的氛围,也让非遗技艺的传承有了新的可能。赵培艺妻子是获得过国家奖项的珠宝设计师,女儿不爱看电视,反而喜欢拿着锉刀锉木头、串珠子。“不用特意培养,她自己喜欢就好。”赵培艺说道。周末时,赵培艺夫妇会带女儿去看艺术展、模型展,“我们家三代做手工艺,这种氛围会潜移默化影响她,以后要是她愿意学,我肯定教”。

从最初的小煤球炉到如今的吴淞老街模型,赵培艺做微缩模型已有25年。说起微缩技艺对他的意义,赵培艺聊起一桩往事。曾经,有一位老人拿着老家厨房的照片找到赵培艺,请他做一个老家厨房的微缩模型。老人身体不好,出不了远门,只能通过照片回忆家乡。赵培艺用三个月时间脱产创作,每天一睁眼就扎进工作室赶工,最终把成品交到老人手上。“看到老人拿到模型时的样子,我就觉得值——微缩模型能让他‘回到’老家,这就是这门手艺的意义。”

如今,他的作品常常出现在各个展览上,人们啧啧称奇的同时,也了解到吴淞街道的“海派微缩技艺”非遗传承项目。但对赵培艺来说,最开心的还是看到有人因为他的作品,想起自己的旧时光。“把时光‘缩’在模型里,让记忆不被遗忘,这就是我坚持做微缩模型的理由。”

冯秋霞:让指尖面塑跟上时代潮流

在吴淞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记者见到了吴淞面塑传承人冯秋霞。她刚结束一场国画课,指尖似乎还残留着墨香与面团的温度。和面、调色、按压、巧拨,一团普通的面粉在冯秋霞手中渐渐有了模样。作为吴淞面塑技艺的守护者,她不仅延续着民间艺术的血脉,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这门非遗技艺寻找新的生命力。

吴淞面塑以面粉、糯米粉等为原料,运用揉、搓、挤、压、团、按、拔等造型技法,制作出各种人物、动物或其他形象,是在中国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民俗艺术。从2003年搬到吴淞,冯秋霞已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看着吴淞逐渐蜕变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区,她感慨万千:“这里的氛围很好,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吴淞街道专门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里为她设立了“冯秋霞工作室”,这里摆放着她的各类作品,有传统的侍女、戏曲人物,也有可爱的动漫角色、生肖造型,每一件都承载着她的心血。

“最早接触面塑,是在父亲做的饭里。”回忆起与面塑的初遇,冯秋霞的眼神里满是温情。过去,面塑是冯秋霞家里餐桌上的“常客”——既能装饰摆盘,让菜肴显得精致,又兼具实用性。父亲是她的启蒙老师,那些点缀在餐盘里的彩色小鸟,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父亲见她感兴趣,便手把手教她揉面、塑形,小小的面团成了父女间特殊的“沟通桥梁”。

长大后,她考入美术专业学习国画,又因热爱手办(动漫、游戏角色的人物模型)文化,重新拾起了童年的面塑技艺。扎实的美术功底让她对人物形态、色彩搭配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对手办的喜爱,则让她开始思考面塑的更多可能性。“小时候做面塑是觉得好玩,长大后才明白,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家族的传承。”

提起面塑,不少人会将其与泥人混淆。“二者完全不一样。”冯秋霞总会耐心解释,从材质到工艺,细细梳理其中差别。面塑用的是食用面粉,泥人用的是泥土;工艺上,泥人是“添加式”,先做一个圆球,再往上添加鼻子、嘴巴等部件,而面塑是“雕刻式”,基本不采用添加手法,主要通过按压、巧拨等手法塑造形态。“看似相似,内里的门道差远了。”冯秋霞说道。

“以前的面塑多是街边工艺品,讲究速度和便捷,很难做出精致的作品。”她坦言,面塑的发展曾受限于材料。但随着化学工业发展,面塑材料中添加了白乳胶等成分,延展性大幅提升,终于能经得起精雕细琢。

她最擅长侍女题材的面塑,无论是古代仕女的温婉发髻、飘逸衣裙,还是现代女性的灵动神态,都能在她手中栩栩如生。“做一个小面塑,半天左右能完成;要是做大一点的戏曲人物,得用好几天。”从面部表情到服饰纹路,冯秋霞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冯秋霞也尝试创新,让面塑贴近现代生活。她将面塑与动漫卡通相结合,推出了手办制作课程。每到寒暑假,总有小朋友兴冲冲地来到工作室,跟着她学习捏制喜欢的动漫角色。“小朋友们学得特别认真,看着他们把自己喜欢的角色捏出来,特别有成就感。”除了动漫手办,她还教学生将面塑做成摆件、挂件、伴手礼,让面塑从“观赏品”变成“日用品”。

为了让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冯秋霞坚持公益教学。在社区文化中心、老年大学,甚至中小学里,都能看到她授课的身影。“最开始报名的人很少,很多人都不了解面塑,有人问‘面塑到底是什么’,还有人以为是做馒头。”面对各种疑问,她都耐心讲解、示范,用作品打动大家。如今,她的学生遍布各个年龄层,其中不少退休人员已跟随她学习五年以上。冯秋霞说:“学生们来学习,我把技艺传授给他们,他们喜欢,我就特别有成就感。”对她而言,面塑早已不是一门简单的手艺,它不只是心灵的寄托,更是值得用一生去坚守的事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