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静安区实验中学通过两场别开生面的艺术教育活动,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大门。一场是走进博物馆的漆器珍品展,一场是立足课堂的沪语古诗词吟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立体而生动的美育体系。走出校园看艺术:漆艺鉴珍的时空对话
在学校胡菲老师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静安区实验中学学生参观了上海博物馆“红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学生们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深入的现场观摩,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漆艺文化探索之旅。
观展前夕,胡菲为学生们准备了专题学术讲座,系统地讲解了漆艺的发展脉络与工艺特征。讲座内容涵盖漆器制作工艺、纹样演变、技法分类等专业知识,为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漆艺知识框架。观展现场,六大主题展区以“素影清晖、重芳叠绮、金镂华章、焕彩凝萃、尘封古韵、归去来兮”为序依次展开。百余件展品汇聚了众多漆器瑰宝,系统展现了中国漆艺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工艺精湛的晚唐至五代螺钿佳作,也有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宋代珍品。展览引领观众漫步于红翠交辉的艺术长廊,感受华夏先民对美的执着追求,品味其中凝聚的文明精髓,见证中国漆器艺术永恒闪耀的东方神韵。在观展过程中,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细致观察各类漆器的工艺特征与装饰技法。胡菲老师现场指导学生从器型、纹饰、工艺等多角度进行专业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物观摩有机结合。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次博物馆课程是静安区实验中学在美育领域的一次创新实践,展现了学校教育与公共文化机构合作的新模式。吴音雅韵进课堂:沪语吟诵的诗乐共鸣
近日,静安区实验中学的教室里回荡着清朗的歌声。天目西路街道的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场以“吴音雅韵·诗乐共鸣”为主题的沪语古诗词吟诵活动,带领学生们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音韵之旅。活动从解读沪语中的“古汉语密码”开始。学生们发现,那些熟悉的“吾”“侬”“伊”等方言词,竟都源自《诗经》《论语》等古代典籍。原来,沪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一座“古汉语音韵宝库”。在“古汉语词汇拼拼乐”环节,学生们通过趣味卡牌游戏,将零散的词汇拼成地道的沪语句子。国漫配音体验环节更是气氛热烈。学生们用吴侬软语为熟悉的动画片段配音,在“反差萌”中勇敢开口,感受方言的别样魅力。
最动人的是古诗词吟诵时刻。当孟浩然的《春晓》用沪语吟出,短促有力的入声字瞬间还原了唐诗的原始韵律。清冷的诗意通过声音直抵心灵,无需多余解释。而当唐诗遇上沪剧曲牌,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次完美交融。学生们轻声吟唱,在韵律中感受着诗乐共鸣的美妙。
这两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共同勾勒出静安区实验中学在美育创新上的生动图景。在博物馆中,学生们通过系统性的漆艺学习,建立起对传统工艺的深度认知,在跨越千年的文物面前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在天目西路街道带来的沪语课堂上,乡音与诗词的相遇,则让传统文化以最亲切的方式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两种形式,一个宗旨:让美的种子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这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美育模式,不仅拓展了教育的边界,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完成从知识接收到情感认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