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8日 星期四
荣誉榜 “第二梯队”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
第01版:业主周刊 2022-06-29

“第二梯队”成为社区治理新力量

随着上海全面推进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停车难、综合改造、加装电梯、实事项目等一个个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重新浮现到社区面前。

疫情防控期间,在职党员等居民志愿者成了“生力军”,在全面恢复正常生活阶段后转化为社区治理的“第二梯队”,他们正成为新生的自治力量,为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主体注入新鲜血液。“第二梯队”是新概念,而挖掘有生的“自治力量”是常谈的内核,这一队伍的建设依旧要厘清几个问题,即由谁组成?组成后做什么?如何保障队伍的可持续性?在普陀区委组织部指导下,长征镇给出了初步探索。

梯队主体——

全龄化、多领域、实干派

“第二梯队”的探索和实践,让许多有能力的“达人”走进社区,他们运用专业特长、管理经验、个人资源等优势成了社区治理的智囊团,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许多新思路与新可能。

多元化是长征镇梅六居民区“第二梯队”的一大特色,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覆盖人群多元且丰富,从年轻人到长者,从“土著居民”到外来租客,多样的面貌为队伍日后工作的开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此外,和许多小区不同的是,梅六居民区的“第二梯队”成员少而精,仅有15人,在职党员志愿者较多。“我们做小区里的工作,我觉得还是要做实一点,既能出主意也能出力。”居民区章书记对这支精干的队伍十分称意,“结合疫情期间的表现和个人意愿综合考虑组成,这支队伍的成员具有极高的热情度和自主性,我们队伍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每位都是实干型。”

未来街区居民区“第二梯队”队长何瑞雯是一名“90后”,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步入社区一线成了她“意料之外,想象之中”的经历。“平时工作比较忙,基本是早出晚归,和社区工作接触相对比较少。”一次疫情带来的志愿机遇让她有了更多思考,“疫情期间,不少年轻志愿者发挥各自特长,如在核酸检测上提出‘分散点位’、绘制‘核酸检测路线图’,以此细化志愿者辅助采样职责、优化协作契合度,一场大筛的检测效率直接翻倍。”无疑,年轻力量的群体能为基层带来更多活跃的思维、创意的做法,为社区治理工作注入更多热情与活力。

梯队任务——

无解顽疾迎来新转机

不仅要在非常时期站得出,在“平时”,他们也正日益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新生力量,推动日常社区事务的解决。原先在社区中看似无解的问题,似乎迎来新的转机。

从一开始在疫情特殊时期站出来协助楼组长,到参与到社区疫情工作的方方面面,东旺居民区“第二梯队”分队长吴佳华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一头“扎进”社区基层工作中。刚结束“战时”状态不久,她又开始为因疫情暂停的电梯加装项目跑上跑下,而疫情期间邻里关系的升温和居民对她的信任与支持,成了推动加梯签约的润滑剂。“居委和物业有很多工作要处理,加梯这件事涉及每位居民,光靠他们可能比较难。”作为从居民中走出的“自治力量”,她深谙大家的需求和顾虑,现如今身处“第二梯队”,两者身份的结合,将推动一些社区事务有更圆满而顺畅的走向。

据长征镇党群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征镇将通过社区治理“第二梯队”推进一些特色工作。例如,打造泾阳路美好生活示范街区,引导“第二梯队”参与组建“居委会”“物业”和“业委会”的区域“三位一体”党群治理联盟;用好“红色议事厅”平台,组建小区智囊团,凝聚带动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为小区发展出谋划策。

梯队保障——

制度灵活可持续

近日,在长征镇社区防疫治理“第二梯队”工作推进方案中提到,这支队伍将有序从“战时”过渡到“平时”,凝聚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

而随着岗位的回归,闲暇时间的变少,第二梯队成员们如何更好平衡工作、生活及社区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继续在小区事务中发光发热,助力更多社区问题得到解决?普陀党建给出了一条可循路径——后疫情时代下,居民区可根据重点项目或工作,进行职能转移与工作小组嫁接,保证有序开展。

在队伍组成上,可以根据区域、职责、项目的不同进行分队;在事务参与上,“第二梯队”可通过参与“红色议事厅”等社区自治会议、竞选业委会成员、成为物业治理智囊团融入“第一梯队”,也可以通过“双楼长”“社区达人”等形式凸显发挥个人优势。 (下转2版)

(上接1版)

因此,各小区葆有自己运行管理“第二梯队”的特色,这一点不是仅为凸显优势而做,而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之举。比如说,在体量较大的象源丽都小区,志愿者队伍壮大、机制成熟、分工明确,疫情期间成立的配药组、消杀组、审核组、巡防组、配送组回到楼组,参与楼内的日常志愿服务工作;“蓝骑士”和“橙蛮香”两个队伍考虑作为应急储备队伍,为社区“平战转换”时刻做好准备;“白天使”“金喇叭”“粉丝带”三支队伍,继续为社区居民提供线上诊疗、心理咨询和宣传引导。而在银开居民区,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占比近一半,因此许多热心的老人成了社区多支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在年龄身份上与社区内大多居民自带“亲近感”,在事务的沟通、处理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第二梯队”的参与机制涵盖了党员的参与、评价、培育等许多方面,为队伍的可持续加固基地和筑牢屏障。

“他们代表的不仅是基层的多元化自治力量,更是一种精神风貌。”东旺居民区刘书记和梅六居民区章书记有着同样深刻的体会,对他们而言,“第二梯队”是一股“精神气”,在小区里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与不息的能量。

摘编自“上海普陀党建”微信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