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戏院旧照
中国大戏院位于黄浦区牛庄路,近浙江中路
重新开幕后的中国大戏院
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中国大戏院,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一起被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的著名剧院,从1930年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众星云集的地方,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登台、厉家班成名、孟小冬谢幕演出等重要舞台亮相都定在这里。
今人追溯寻源,中国大戏院本是浙江南浔“四象”之一庞云鏳次子庞元济的产业。
南浔庞氏家族以丝业致富,开创者庞云鏳开设药号,还兼营军火。到清光绪中叶,庞家已成巨富。庞元济,字莱臣,是近代最大的书画收藏家兼实业家。继承父业后,庞莱臣大办丝厂,涉足棉纺业,发起创办“浔震电灯有限公司”,还在上海大量投资近代企业,在杭州、苏州开办典当,在沪苏两地都拥有大量房地产。据庞氏后人回忆,庞莱臣曾在上海的北京路长康里居住过。后因四大公司(大新、新新、先施、永安)相继建成开业,庞莱臣迷信风水之说,认为四大公司均为西洋建筑,高楼上有塔楼,塔尖高耸,破坏风水,因此另择别地建造新宅。新宅建成,即举家前往成都路世述里居住。
1929年,经营大世界游乐场的浙商黄楚九租下牛庄路这块地皮,与另外两名商人合资兴建了一处专演京剧的剧场,于1930年初建成,名“三星大舞台”。因“荣记大舞台”主人黄金荣对“大”字不满,“三星”慑于压力,只好改称“三星舞台”。
而后剧场易主,改名为更新舞台。直到1944年1月,被出身南浔名门望族的张善琨盘下,更名中国大戏院。
短短十余年,便有两名浔商登上了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可见沪浔文化交融之深。在上海能以“中国”命名的老剧场历史上仅有两座,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大戏院。
在剧院林立的上海,中国大戏院一开业就有着不俗的影响力:三层上千座的观众席,由英国知名建筑师米伦设计建造,建筑声学效果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坐在三楼楼厅最后一排,也能将舞台上的声音听得清清楚楚。更不用说当时的牛庄路,有着仅次于外滩的繁华,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区。据说,1947年,庞家将中国大戏院所在的地皮出售,竟卖得一百余根金条,可见地段之金贵。因此,众多南北名伶都将中国大戏院作为上海的必演地。在中国大戏院舞台演红的演员逐渐增多,其舞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从报纸广告和戏单资料查证,早在上世纪30、40、50年代,百分之九十以上京剧社团和名流名角如梅兰芳、周信芳、俞振飞、言慧珠、李玉茹、盖叫天、李桂云、谭富英等,都喜欢到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合演、公演。
许多名人还把赈灾义演放在中国大戏院,如梅兰芳早在“三星舞台”之时就进行过赈会义演,还专门为徒弟李世芳抚恤义演。影响最大的一次演出,是1947年杜月笙以“救济水灾义演”为号召,在中国大戏院举办义演,引各家京剧名伶齐聚一堂。沉寂多年的“冬皇”孟小冬以两场《搜孤救孤》,作为当时的压轴大戏。此后,孟小冬随杜月笙全家赴港,这两场戏便成了“冬皇”告别舞台的收官之作。
如今,走过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中国大剧院也始终勇乘时代洪流前行。2018年,中国大戏院参照上世纪30年代初建时的设计,历时六年修缮,恢复了三层观众厅的格局;正门大厅的大理石地坪上镶嵌着半幅太阳花三星图案,建筑双塔正立面图案上下呼应,暗示着“中国大戏院”前身作为“三星大舞台”的历史文脉;各楼层休息厅的天花造型也延续了历史遗存的天花风格,营造着欧式古典的空间感。
不同于过去曾经以京剧为主,目前的中国大戏院定位于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重新开幕之际,还举办国际戏剧邀请展,吸纳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文学改编剧目作品前来演出,共计多达五十余场。人们期待,疫情之后将重展新容的中国大戏院,给上海市民和各地戏迷游客带来更多更好的剧目。 祝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