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星期一
荣誉榜 “圈”出满满烟火气“圈”住浓浓邻里情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01-24
上海去年完成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今年还将推进3000余个民生项目“入圈”

“圈”出满满烟火气“圈”住浓浓邻里情

丛合

1月20日,2024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推进暨优秀案例交流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召开。

2023年,上海全市共划定完成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建设实施3000余个民生项目,以城市治理提升为引领,因地制宜探索社区自治、共治模式,持续为基层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2024年,全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围绕“聚焦一个目标、坚持五个导向、落实十项行动”的工作框架,做好今年基本明确的3000余个项目的统筹推进工作。

一是用“社区蓝图”统筹社区规划建设,以“十全十美”理想服务为导向,“微更新、嵌入式、低投入”为方式,“综合项目包”为形式,全力赋能街镇,发挥好规划的综合统筹效应。二是以“一图三会”制度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拿出老百姓看得懂的“社区规划图”和“项目方案设计图”,以事前征询会、事中协调会、事后评议会的“三会制度”创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三是坚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持续搭建好市、区、街镇、居村四级“人民城市大课堂”交流平台、全面推广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积极推进生活圈时空数字底座建设等数智化应用,以“绣花”功夫、卓越创新精神,营造高品质空间。

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秀案例评选工作。

本次评选包括“温馨家园、睦邻驿站、活力空间、漫步绿道、共享街区、烟火集市、艺术角落、人文风貌、美丽乡村、治理创新"等十个赛道。通过专家评审,评选出81项创新创意、优秀组织案例;通过网络公开投票,公众投票逾50万份,选出了最喜爱的37个优秀案例。在此次优秀案例评选中,浦东新区、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4个区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成效显著,涌现出大量优秀案例,被授予整体贡献荣誉。

本次交流会上邀请了5位嘉宾,围绕社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嘉宾们从各自领域进行了讨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介绍了曹杨新村“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中“一张蓝图”的形成与实施。他提出,实施“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是包括规划、建设、实施、运营管理和治理在内的全过程行动。“一张蓝图”的绘制首先要做实现场基础调查、寻找空间资源、了解居民诉求;在此基础上,汇总需求清单、发现社区价值,吸引居民、社会、高校、企业广泛参与;最终,确立规划理念目标与“五宜”更新项目,通过“一张规划蓝图”统筹所有项目,实现补“短板”、锻“长板”,形成老百姓看得懂的设计图纸,实现精心设计、多方协同。

徐汇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彭海东介绍了徐汇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百乐坊的建设情况。徐汇区聚焦百乐坊建设,将邻里汇作为特色专篇,通过打造集成各种社区服务的综合体“生活盒子”,让各类群众尤其是老人、儿童、孩子、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社区服务。在工作中紧扣“共、全、创”三个关键词:以“全”字为核心主导顶层设计,布点全覆盖、功能全配套;以“共”字为主轴推进落实落地,挖掘存量资源共建、促进设施功能共享、融合居民建议共议;以“创”字为引领共创美好生活,以创新建设运营规范、创造片区化示范效应、创新宣传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

徐汇区依托党群服务阵地,在群众最方便的地方建设了30多处“生活盒子”,每个“盒子”必配卫生服务站、社区食堂、社区文体、为老助浴共四项基本功能,并根据地区需求选配托育、养老、就业、生活服务等功能,提供集约、开放、共享的一站式生活服务。

去年7月向市民开放的徐汇滨江市民食堂,一“上线”就成为新晋“网红”,吸引周边居民和不少外区市民前来打卡。食堂所处的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也成为黄浦江畔的“宝藏盒子”,供来往市民休息、用餐、学习、办事,参与各类党群活动。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张斌围绕上海一江一河和外环公园带的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建造实践进行交流分享。他认为,驿站是可嵌入的公共服务空间,旨在为市民提供日常生活的支持和触媒。1.0版本的东岸望江驿和望江亭是快速建造的标准化驿站;2.0版本的杨浦滨江和黄浦滨江驿站体现了对废弃与闲置空间的公共性活化;3.0版本的苏州河普陀段驿站强调适应场地、拓展功能的模块化、菜单式设计;4.0版本的长宁外环生态公园带市民服务驿站更加注重差异化空间创生与环境再造。驿站设计始终强调要用有温度的、有品质的、有关怀的空间去回应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参与。

见山设计&万象营造&爱创益的何京洋作为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分享了开展社区更新和社区营造的创新实践。他认为,“共同”是社区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社区营造就是社区的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一是通过组建街区治理共同体,共同描绘出设计地图,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小橘巷·汝南街”更新项目;二是用文化创造社区归属感,受到居民的认可和喜欢,吸引大家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如徐汇区江南新村邻里汇等;三是公益组织积极和建设者、管理者沟通,了解真实诉求,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管理者之家”。未来社区营造需要让更多人共同参与其中,让创意在更多的社区发生,让更多的创意促进社区的更新。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秦恒介绍了五角场街道实现多元协作的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经验做法——集民意绘蓝图,依托社区生活节让居民重新发现街区资源与潜在问题,感受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建议。解决好“空间”问题,聚焦城市“边角料”,组织社区“彩虹花园”参与式营建行动。解民忧化矛盾,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区支持”的模式,推动居民区、承办企业、商户协调联动。为空间注入活力,吸引更多居民全过程参与建成后的街区运维管理、定期举办多类型活动促进居民交流,有效促进多元共享。 丛合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