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路801弄居民区位于大宁路街道的东南角,辖区内有2500余户,既有新建商品房小区,也有大比例的“老破小”。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实有人口的35%以上,纯老家庭占比8%。当社区面临老龄化,传统的居委会值班电话已无法满足突发情况,社区服务模式正面临严峻考验。
精准排摸,找到“需要的人”
“万一哪天我需要120,老伴眼睛又不好,怎么办?”敲开居民王阿姨的家门时,老人的这句话引发了居委会社工的思考——社区里还有更多的“王阿姨”,尤其是一些困难群体、特殊群体,这些重点人群更需要社工多走多问、及时关心。于是,在居民区党总支引领下,居委会加大重点群体走访排摸,通过每日5户的常规走访加上特殊人群(高龄独居老人,特服对象等)的关怀,精准排摸出“需要人群”,并在社区云进行信息更新汇总。通过“四百”走访,社工挖掘社区热心人士,扩充志愿者队伍,进行需求配对、服务结对。
建立机制,优化工作模式
党总支发挥原有社区志愿者力量,在建立“夕阳互照”睦邻志愿者、健康医疗志愿者的基础上,招募社区退休医护人员、物业代表、党支部党员等,组建一支“银龄守护队”。居民区党总支以党建引领,形成社区互助模式。一年前,居民区发生了一件事——老人庄阿婆突然在菜场摔倒了。她的子女都在国外,面对突发意外老人束手无策。居委会接到派出所电话后,迅速安排人员对接,同步联系家庭医生上门,并申请了家庭病床,进行每两周入户问诊换药。同时,考虑到庄阿婆的日常生活,居委会还在楼道招募爱心志愿者,轮流为庄阿婆送上新鲜饭菜。
通过庄阿婆这件事,党总支持续推进社区互助模式。此次,面对王阿姨的求助,社工与“老伙伴”志愿者化身“社区亲戚”,提供情感陪伴,给予生活帮扶。同时,居民区党总支积极营造“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的互助氛围,鼓励社区志愿者与有需求的老人建立关系。
凝聚资源,共享街区服务
居民区党总支打造“把邻依”党建品牌,倡导“把邻居来依靠”的服务理念,通过“资源串联-需求对接-情感增值”,进一步拉近居民与社区的关系、社区与街区的关系。党总支做好资源整合的文章,串起家庭医生组成的“健康加油站”、百联莘荟物业组成的“安全特勤组”、多家银行组成的“反诈专业组”、社区居民联合上海大学学生组成的“银龄卫士”等治理力量,商户、高校等多方资源也成为居民的“好邻居”,发挥各自的职能专长和优势,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专业而暖心的服务。
“服务群众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平型关路801弄居民区社区工作者秉承的理念。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为其他老龄化社区提供借鉴,让治理更有温度。 大宁路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