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上午,温暖的灯光从斜土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室里透出,香薰机吐出若有若无的芬芳,仿佛要把所有焦虑都温柔地包裹起来。
“每次走进这间屋子,好像能暂时卸下肩上的重担。”一位刚结束咨询的居民轻声说道。沙盘中的作品静静陈列,角落的音乐冥想区传来舒缓的自然音效,这里更像一处让心灵靠岸的港湾。工作室成立8个月以来,服务208人次,30位居民在此倾诉了难以对亲友言说的烦恼;51个小时的专业倾听,让这个藏在社区综治中心的小房间,成为了斜土“最温暖的角落”。
14小时的热线守护
每周二、周六开放的心理热线,专为居民情绪崩溃时提供即时倾诉的出口。8个月间,这条公益心理热线累计接通时长达14小时。3位居民在日常感到孤独、焦虑或无助时,通过这条热线获得了及时支持。“不一定是多大的心理问题,有时就是需要找人说说话。”心理咨询师丁老师表示。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午后,刚遭遇失业、失恋双重打击的小朱打来电话,经过两个小时的倾听与沟通,一颗濒临崩溃的心灵重新找到了方向。
除了热线服务,项目组还与片区居委会紧密联动,6次走进居民家中,为因故无法前往工作室的居民提供入户赋能服务。“有时候,只有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场景,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困境。”工作人员说道。
9场活动连接270颗心
午后,20多位居民围坐成一圈,这并非普通的朋友聚会,而是一场以“压力管理”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原来不是只有我会这样焦虑。”参与活动的王女士感慨道。在带领老师的引导下,大家逐渐敞开心扉,分享各自应对压力的方法。
过去8个月里,这样的团体活动已举办9场,吸引270人次参与。从青少年到老年人,不同群体在此找到了专属的支持网络。其中,专为社区矫正人员设计的“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法正行”系列主题活动尤为特别。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交流,许多参与者实现了从“被帮助”到“帮助他人”的转变。
6个家庭的重生故事
江南片区的陈先生一家,曾因亲子关系紧张濒临崩溃。上初三的儿子沉迷游戏、拒绝沟通,夫妻俩束手无策。斜土社区心理健康工作室的介入,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曙光。经过6次系统化的家庭心理疏导,一家人慢慢学会了倾听与理解彼此。
“我们教给他们的不是技巧,而是重新发现爱的能力。”咨询师说。如今,陈先生家每周都会召开一次“家庭会议”,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工作室已先后为6户家庭提供深度心理支持,让爱的暖流重新在每个家庭中流淌。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该项目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更注重培养社区的自我“造血”能力。通过培训社区工作者与志愿者,将心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每一个楼道、每一户家庭。“现在我们更能读懂居民的心理需求,也能提供初步支持了。”一位参加过培训的社区志愿者表示。
这种赋能模式,让专业心理服务与社区基层力量形成有效互补。当居民遇到心理困扰时,最先接触到的社区工作者可提供初步帮助,必要时再转介给专业咨询师。
208人次的服务数据背后,是一张愈发密实的社区心理支持网络。从个体咨询到家庭治疗,从热线支持到团体活动,斜土社区正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社区心理服务的创新之路。“很多人问,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魔力?”工作室负责人宋洁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微笑着说:“其实我们做得很简单——就是让每个人都知道:在这个社区里,总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故事。”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从一个团体到整个社区,在斜土,心理健康不再是遥远的专业词汇,而是融入日常的社区温度。
斜土街道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