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7日 星期日
文明与自觉 兴国路(剪纸) 从小笼包到“皱纹”包 味道 向林黛玉老师学习 过年,那些曾经的念想
第16版:夜光杯 2019-01-02

从小笼包到“皱纹”包

周珂银

在一家店里买了糕点,恰逢搞促销,又赠送了两袋小笼包子。我平素不大购冷冻食品,既然有送,翌日上午便打算蒸了当早点用。拆开包装袋子,咦,一只只圆溜溜的小笼包子怎么看着更像是汤圆,所不同的只是在面皮上多压了一枚菊花形的花纹。只有皱纹不见皱褶的小笼包,没了层次感,一看便知是流水线上的产物,轻轻的几条“纹”就替代了人工的几道“褶”。啥时候小笼包子成了这等模样?当然这是速成品,不好太较真,且不说口味如何,单论品相,若是堂吃,想必食客是不买账的。

记得好些年前,我家附近有一家餐厅,生意兴隆,食客阗门,店里有一道手工拉面,十分叫座。拉面的案板就设在大堂一隅,拉面的是一个北方小伙子,面色红润,劲道十足。看他糅面、甩面,展开双臂,一拉一扯,开开合合,拉出来的面条粗细均匀,不黏不断,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来客们均被小伙子富有表演色彩的操作吸引住,看着看着就会叫上一碗,果然汤头鲜美,面条有筋道。久之,竟喧宾夺主,明明只是一道点心而已,却成为这家餐厅的招牌特色,进来的食客都要点上一碗手工拉面。

然不知何时,店堂里的手工拉面秀不见了,替代的是机器拉面。店老板说,机器拉面质量稳定,简单,省心。人有情绪,面条的质量也随着人的心情时好时坏,忽宽忽窄,不好弄。老食客有比较,说汤头味道还不错,面条的嚼劲不如从前了。其实来客中,有不少人是因为看了小伙子热火朝天的“表演”,亢奋了,由眼馋带动了嘴馋。现在没了亢奋,又少了嚼劲,拉面的点单自然是一落千丈。

服务性行业的“服务”二字,原本就该带有温度、交流和人情味的色彩,有些环节很难用冷硬的机器替代。有位鞋师傅说起一件事,他就职的一家鞋业公司前段时期在搞手工制鞋项目,为此专门进了几台脚型测量仪器,放在两三家专卖店里搞试点。凡来店里买鞋的顾客如果还想定做鞋,只要往测量仪上一站,这台仪器就自动记录下客人的脚型尺寸,而后工场就按这个尺寸定制。然而,后续问题便来了,客人们普遍反映不合脚,有的要修改某处部位;有的要求重新做;有的甚至要退货,叫人不胜其烦。鞋师傅说,手工做鞋,量尺寸是最基础的,我们以前是摊开牛皮纸,让客人踩在上面,量第一道尺寸,问客人怎么样?客人如果说正好,第二次量又将软皮尺收紧一把,问怎么样?客人说偏紧了。我们便在正好和偏紧之间取一个数据,做一双鞋要与客人数次交流,这样做出来的鞋方才舒适跟脚。公司老总原希望通过推广设备的方法,一来节省人工,二则显示制鞋的科技性。现在看来仪器的功能还不到位,几十家专卖店雇用师傅来量脚型成本亦太高,遂放弃了这个项目。

如今用工成本居高不下,而机械化的智能性在不断发展,不少经营者选择用设备代替人工是一个大趋势。今后的小笼包子是否会变成统一的“皱纹”包子?这个还真的不好说,无论消费者是不是买账,总得跟着时代的潮流走。但小笼褶子里的浓汤浓汁和浓浓的人情味,才是人们心底里永不过时的情结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