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吉利汽车火了一把,他们宣布将新车型FY11定名为“星越”,同时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申请,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星越”。如此一来,星越将成为唯一一款与星球共用名字的车型。
吉利汽车展示申请文件,上面写着:吉利汽车下属天文兴趣小组于2019年2月10日,发现一颗新的运行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吉利在申请文件中还列出了视星等、距地距离等相关参数。对于“星越”的命名,吉利解释为“以新星闪耀宇宙,以速度越动时光。”
消息一出,天文发烧友这次的态度倒是统一:吐槽。如何给小行星命名?据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介绍,小行星命名有一套严谨流程。发现者报告所发现的小行星后,会有其他天文台予以确认。确认它不是已知天体后,IAU下属小行星中心会给这颗小行星一个临时编号。编号由发现小行星的年份和两位字母组成,如有必要,后面还会有数字。
这只是“长征”的一步。获取临时编号后,就要为获得由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正式编号而努力了——这段时间往往需要几年。小行星被发现后,就需要通过持续观测确定其轨道参数。一般情况下,需要这颗小行星至少4次达到“冲”的位置(小行星、地球、太阳呈180°)。像吉利这样在刚刚发现小行星没几天后就已确认亮度、周期等数据,显然不合理。
小行星发现者在获得永久编号后10年内享有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太阳系天体中,彗星以发现者名字命名,卫星以神话人物命名,而小行星则可以由发现者根据自己喜好命名,这些都是有规矩的。”施韡表示。
小行星命名也非随心所欲。其中一条就是不允许用发现者自己的名字命名。“命名不能超过16个字符、最好只包含一个词语、比较容易发音、不得有攻击性和侮辱性、不能与已有小行星或卫星的名字太接近。”施韡列举道,“此外,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有商业性质。吉利命名‘星越’显然违反了这条。”不过,机构以自身名字命名发现的小行星,则被允许。
“发现者对小行星命名的建议,会由15名专业天文学家组成的工作组审核,如果没问题,命名就可获得通过。”施韡介绍。小行星命名获通过后,IAU会通过学术期刊公告。此时才算尘埃落定。大众可向发现者建议,以天文学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或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名字来命名,但申请者仍须是发现者本人。
“吉利发布的新闻中有多处疑点:首先,是否真的观察到了这样一颗新的小行星,大家并没有看到关键信息;其次,短时间内获得并不符合规范的命名,也令人怀疑。另外,宣传中提到的‘IAU近地小行星监测研究员’这个职位也不曾听说过。”施韡表示。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