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付迎春 记者 江跃中)高层建筑楼层“撤桶”行不行?这个垃圾分类的举措确实遇到了困难和阻力——“每天拎着臭烘烘的垃圾袋坐电梯,邻居不要烦的吗?”“每层多放个垃圾桶,不也是分类吗?”普陀区长寿路街道梅芳里居民区新会苑小区,引导居民自觉践行垃圾分类,最终打赢了这第一仗。5月初,小区成功“撤桶”,将原先70多个垃圾桶,缩减至5组分类垃圾桶。
前期充分铺垫
“垃圾分类的重点不是垃圾,而是人心。”这是梅芳里居民区书记田义志一直秉承的理念。从年初开始,居委会将垃圾分类纳入每次上门宣传“四百”走访活动的内容,
居委会干部在走访时,每次都会顺带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和小区的撤桶计划。居民大多对垃圾分类工作表示理解,并认真学习分类要点。此外,在小区大会小会和各类活动中,垃圾分类都是一个重要主题,从传统的宣传册、讲座、展板到新颖的小游戏、亲子活动等,力争让居民知晓度达到100%。
前期充分铺垫好,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就高。如今,反倒是居民主动问起居委会干部:“我们在家里都分好类了,小区的分类垃圾桶啥时候装好啊?”条件成熟之后,居委会顺势而为,从4月1日开始,2、3、4号楼第一批撤桶;4月16日,7、8号两栋22层的高层楼也顺利撤桶。
解决特殊困难
要把几十年的生活习惯一朝改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一批2、3、4号楼“撤桶”前夕,一对老夫妻向居委会说明困难:丈夫已经80岁,刚做完手术,妻子也年逾古稀,“撤桶”会对两位老人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因此他们要求在楼道里放两个分类垃圾桶。这下居委会书记也犯了难,既不能不近人情搞“一刀切”,也不能“不进反退”违背撤桶的大趋势。思来想去,居委会同意老夫妻这层楼暂缓一个月“撤桶”。同一层楼的邻居与这对老夫妻关系非常好,听说他们的困难后,当即表示可以帮他们扔垃圾。
7、8号两栋楼“撤桶”后,之前没做通工作的个别住户“赌气”把垃圾扔在原处。居委会干部、物业工作人员再次上门沟通,一方面坚定立场:垃圾不扔,不会有人代劳,只会让自己的居住环境更差;另一方面引导居民转变思想:垃圾是自己产生的,有义务进行初步分类后再丢弃。
“五位一体”合作
在居民区党支部带领下,物业、业委会、党员、楼组长和志愿者“五位一体”通力合作,成为垃圾分类的先锋力量。梅芳里党支部做好党建引领、全面发动、逐层推进。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除了承担起宣传发动的职责,还担当监督员,分组定时在每层楼道内巡逻,发现乱丢垃圾的情况,马上与业主沟通。
物业公司还想出不少实招,如在小区建立垃圾预约回收制度。一些下楼扔垃圾有实际困难的居民,可以向物业预约后,由物业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收垃圾,人性化的安排受到居民的肯定。
“‘撤桶’是垃圾分类攻坚战的第一仗,接下来我们还有几仗要打。”田义志说,“业主们大部分能够自觉分类扔垃圾,不过引导和约束流动性大的租客,要费不少工夫。新垃圾箱房启用后,让居民‘破袋’丢湿垃圾又是个挑战。”对此,他们已经构想出了新办法,通过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对房屋中介和业主进行约束,引导业主在签合同时和租客约定好垃圾分类的相关条款。对于培养“破袋”习惯,“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会再次上阵,守在垃圾箱旁边指导和强化正确的分类方式。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再难我们也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