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上海“小囡提案”关注“大事情”
第5版:要闻 2019-05-30
“拒绝晒娃”“延长下课休息时间”……市少代会提案亮点频频

上海“小囡提案”关注“大事情”

图片来源IC制图戴佳嘉

本报记者

马丹

周六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少先队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即将开幕。《晒娃前要经过娃同意吗?健康晒娃做“阳光父母”》《下课10分钟不够用?延长课间休息时间》《怎样让红色旅游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设置长三角“红色足迹”奖章》等上海“小囡提案”让人眼前一亮,小代表们的小眼睛、小脑袋,所看、所思均是“大事情”。

本次少代会提案采取了网上自主递交方式,截至5月17日,共收到少先队员代表提案1457份,提案分享集赞数超过10万。

1

渴望“更走心”的亲子陪伴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诞生,是信息时代的特点,它让亲子互动有了新的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困扰和麻烦。许多“小囡提案”直指新媒体时代下的亲子新“矛盾”——有提案对“手机家长”说不,希望爸妈能“放下手机”多些陪伴,有的提案则认为家长在社交媒体上的“晒娃”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

看上去,父母是在陪孩子阅读、做作业,实际上,他们却在刷手机打发时间。手机“夺走”了父母,让亲子陪伴变得“不走心”,也遭到了孩子们的“吐槽”。上海闵行区民办华星小学小代表姜畅同学曾对该校五年级的233名队员进行了一项家庭调研,调查显示,65%的少先队员表示,父母在家对亲子沟通有所忽视,大部分时间都在自顾自地刷手机。因此,小姜建议:在家设立一处让手机休息的养“机”场,让回家的父母放下手机,与孩子多交流。

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小代表耿悦铭提交了一份《倡导小学生不做低头族》的提案。虽然这份提案的目的是减少电子设备尤其是手机对孩子健康、生活的“侵害”,倡导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但实际上,也是对“手机家长”提出了要求。耿悦铭在提案里特别提到:“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少用电子产品,回到家后把手机放在一边,自己做榜样不当‘低头族’”,更是倡议“家长用心多陪伴孩子,增加与孩子的互动,创造更多的‘有趣时光’,用亲子活动替代电子屏幕”。

此外,《开设社区父母课堂 缓解改善亲子关系》《“六一”儿童节给爸爸妈妈放一天假》等提案也让社会听到了小代表们的心声:希望家长能花更多的时间陪伴我,希望父母能多给一些成长空间。

【专家点评】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父母一边玩着手机,一边敷衍孩子,这不是一种有效的陪伴。“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建立在你花了多少培训费或给孩子创造了多少的物质条件。陪伴更不是简单的两个人处于同一个物理空间里就行,更需要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互动。有效陪伴的缺失,往往导致亲子之间缺少沟通,家庭矛盾日益突出,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学业。”

2

希望朋友圈“健康晒娃”

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父母记录自己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无可厚非,但是,当朋友圈变成炫耀“教育成果”的阵地,这种“晒娃”就变味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11岁的学生章楚依的一份关于家长朋友圈健康“晒娃”的提案在少代会开幕前夕掀起网络众议。她在提案中提到:“不加节制地分享孩子的才艺、成绩、荣誉等,增加家长间的攀比,还会将压力转嫁到我们身上,强迫我们做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使我们不堪重负。”她还呼吁,希望学校能开设相关的儿童心理学讲座,让家长多多了解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其实,许多同学都对父母的这种行为有些不满。尤其是当父母拿着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我们的时候,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已经对我们产生了消极影响。”章楚依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八成接受调查的少年队员的父母都曾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分享到朋友圈,而这些队员中,有六成表示并不赞成家长的做法,七成以上的队员表示“曾经受到其他家长分享内容的消极影响”。“不赞同‘晒娃’的同学都认为,家长在分享之前应该征得孩子的同意。”

【专家点评】

“儿童时期是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养成独立人格的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与此同时,对社会的评价也越来越敏感。他们会渴望正面评价,又很容易被任何一点负面的暗示所伤害。”陈小文说,朋友圈“晒娃”不仅涉及隐私,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前不久,徐汇区人民法院就曾审理过一起敲诈勒索案件,不法分子通过朋友圈获取精确信息,以威胁“好友”家人安全为由欲勒索上百万。

3

校园学习能否更快乐

学习生活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最大,也伴随着少先队员队龄期的整个过程。然而,学业负担较重依然是避不开的话题,从小代表的提案里也是“起得早、睡得晚、人际交往少、课余时间奔走于各家补习机构”等当代少年儿童生存现状的缩影。

“课间圈养”在上海许多中小学是不成文的规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怕出现安全事故而承担责任。“课间圈养”带来两个明显好处,既能够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学习,又能够避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于是,“课间圈养”就被当成了校园的“平安符”。松江区泗泾第三小学小代表娄昕冉的提案就关注到这个话题。她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5.7%,学校里,视力低于4.5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而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增加。课间休息时间,是缓解眼部疲劳的最佳时间,但是,我们现在课间休息时间只有10分钟,而且经常都待在教室里不动。这可能就是导致近视率上升的其中一个原因。”因此,她在她的提案《关于延长课间休息时间,保障队员合理休息权利的提案》里呼吁,是否能延长课间休息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与此同时,推广楼道里课间游戏文化,丰富队员们的课间活动。

市少工委表示,除了娄昕冉的提案,《组建红领巾真情“快递公司”》《调整中小学生上学时间》《让儿童游戏回归校园》等选题都反映了少年儿童同样的心声。“起得晚一点,书包轻一点,睡得早一点,补课少一点,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一点是队员们最朴素的心愿。”

【专家点评】

华师大心理学教授,儿童教育专家陈默说,“课间圈养”是因噎废食之举。“课间10分钟”成为校园伤害案件的高发时段,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经过一节课的时间的束缚,本来就好动的同学们骤然释放,加上这短短10分钟,管理上的瑕疵和疏漏。“孩子的提案,其实是提醒成人缝补这些管理漏洞,而非‘圈养’了之。”不过,上海已经在解决“课间圈养”问题,2016年,上海已经在全国首个试点推出“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在意外发生后,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学校“主动担责”的无奈和家校之间的理赔纠纷,减少学校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4

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上海的小公民,代表们对上海这座城市充满梦想。《开辟建设“少年林”》《点亮“城市微更新”》《在公交站头增设“站名典故”》《用海水来冲厕所》《红领巾与快递小哥的约定:共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明时速》等提案都展现了少年儿童在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垃圾分类”是本次少代会提案的热门话题,相关提案达到252份,代表们为“垃圾分类”积极荐言献策,在《校园“智能语音垃圾筒”》《建立雏鹰环保小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社区垃圾分类监管与奖惩制度》《设置垃圾分类“感应报警小助手”》等提案中,代表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对推动“垃圾分类”有效落实提出意见和建议,代表们认为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是少年儿童共同的责任。

【专家点评】

市少工委表示,少代会是少先队组织实施民主集中制的集中体现,是少先队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队员主人翁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形式。“关注城市建设,正是孩子们公民意识的体现。”

目前,少先队员们的提案已经受到了社会相关部门的关注。比如,上海市文明办的工作人员看到有关青少年参与城市微更新的提案后,主动提出未来邀请少先队员一起参与城市微更新;光明牛奶集团注意到小代表提出的“食品包装袋应提示垃圾分类门类”的提案后,表示未来会在旗下食品包装袋上尝试提示其所属垃圾分类情况。市、区少工委也将联合有关部门,对部分重点提案进行认真研究,积极解决,并及时向代表反馈。

截至5月17日,“相约少代会”微信平台共收到

代表提案1641份

其中,少先队员代表提案1457份提案附议人数近1.6万人提案分享集赞数超过10万

关注最多的三大话题

身心健康(430份)学习生活(352份)生态环保(286份)

部分提案亮点

■对“手机家长”说不,建议在家设立一处让手机休息的养“机”场,让回家的父母放下手机,与孩子多交流

■当朋友圈变成炫耀“教育成果”的阵地,这种“晒娃”就变味了,建议别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我们

■我国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45.7%,课间休息时间是缓解眼部疲劳的最佳时间,是否延长课间休息时间至15分钟

■增强少年儿童在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是少年儿童共同的责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