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徐中玉获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记者 郭新洋 摄
◆徐中玉 百岁华诞 记者 孙中钦 摄
◆今年5月12日星期天夜光杯封面刊登毛时安撰写的整版文章
◆本报“读书乐”创刊1000期时,徐中玉向读者颁发证书 种楠 摄
如同渐渐熄灭的奥运圣火,生命的火光在这位学术泰斗身上燃烧了105年,慢慢黯淡,直至隐入黑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先生今天凌晨3时35分在华东医院的病房中安然逝世,享年105岁。
徐中玉1915年2月出生,江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他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撰著、编著教学书籍约1000万字,主编并开创《大学语文》教材和课程。著有《论苏轼的创作经验》《学习语文的经验与方法》《古代文艺创作论集》《美国印象》《现代意识与文化传统》《激流中的探索》等。
徐先生的文艺理论研究追求真理、关注现实、融贯古今,以传统文论为立足点建设民族文艺学,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格局,在文学理论研究界享有崇高声誉。2009年,他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大都对自己的土地和文化充满了挚爱。徐先生认为,正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这样的书生意气。“书生意气”往往被认为是贬义词,徐先生却认为其中蕴含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这才是真正的书生意气,它是一种升华了的知识者精神,体现了知识分子高尚的理想和追求。
几十年来,徐中玉先生始终住在华师大二村一栋小楼的二楼未曾挪动,环绕着他的是一些熟悉了的旧家具,更令他开心的是四周的书,床上、走廊、墙角、衣柜里、窗台上都堆了一层又一层。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新书都没地方放,连吃饭的地方也没了。看书学习是我一辈子的工作,搞学问更是我的使命。这些年文学发展有不少进步,但还很不够,还要与时俱进,做得更好,要有新作为、新创造。”
徐中玉每天6点多起床,一天里有看不完的书。有时候,还需要摘抄一些资料,大量的资料都是手写。徐中玉先生所做的学术卡片,在学界十分著名,两张纸粘在一起,一张卡片上能写两三百字,然后按问题分门别类,放在抽屉里。做卡片的好处是什么呢?徐先生解释:“首先,抄写过程是记忆过程,做过卡片后印象很深;其次,卡片分类过程是思维整理过程,这就训练了思维,对做学问大有好处。言出无据就信口开河,是经不住历史检验的。”电脑尚未发展起来的年代里,这样的小卡片积攒了几千万字。
最让人感动的是前几年身体尚好的时候,他还戴着老花镜或拿着放大镜,为写过的、编过的、出过的书纠错。他说,有不少地方他想做却没有做到,还有些没做好,这让他过意不去。“在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到后来,徐先生戴上了助听器,在和人对话时,经常是一声“哦”抑或一阵沉默。
2018年11月17日,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举行,会上由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的全新《大学语文》(第11版)首发。在徐中玉先生的引领下,《大学语文》(第11版)的编写和修订始终坚守“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个维度,这是传统经典老教材全新修订后的首次亮相和全新起航。本报记者 徐翌晟
无论学院派还是自学派
他都为学生骄傲
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南帆至今对考上了徐中玉先生的研究生而深感幸运,“徐先生的名声那么大,能考上他的研究生,太幸运了。”
南帆眼中的先生,“视野开阔,非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几个研究生坐在沙发上,每人捧一杯热茶,上课就开始了。徐先生的课多半是引导我们围绕某一部著作,进行充分的讨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互相争辩。徐先生从来不限制学生的思想,课上到最后,自己总结几句。”讨论之后,同学们还常常留下来蹭饭。在那时的校园里,同学们常会看见,徐先生拎一个包,一路带风疾行,犹如神行太保。
徐中玉在担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期间宣布,创作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毕业论文可用文学作品代替。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曾以一本诗集《珊瑚》代替毕业论文,他至今感恩徐中玉先生。“除了我,作家孙颙、王小鹰当年分别拿出小说等作品。先生遵循传统之道,也大胆创新,无门派之见。他在看到我写的长诗《泪花赋》之后,夸我写得蛮好,但是同时告诫我,文学创作的同时也要重视文艺理论修养,这是他对我的提醒。”华师大作家群的出现,与徐中玉的鼓励分不开。
徐中玉先生晚年,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是他还能认出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毛时安每年去拜年,先生总是会把他送到门口。前年他入院之前,毛时安还去他家探望过他,徐中玉不顾再三阻拦,坚持在阿姨的搀扶下,一直把客人送到走廊。毛时安告诉记者,徐中玉先生晚年其实并不富裕,但他却把自己的100万元积蓄捐给了华东师大中文系,设立“中玉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生。
“徐中玉先生是有大智慧的领袖级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教授这样说道。徐先生创办了全国大学语文学会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胡晓明是从徐先生手中接棒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一职的,“我们这个学会其实是很特别的,既有做传统古籍的一群非常‘古’的人,又有做文学理论的非常‘新’的一群人。我问先生,这两派会不会合不来?徐先生的回答是:保持双方,顺其自然。”这是徐先生的管理智慧,也是他对中国文学的态度。
作家简平的大学本科文凭是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时获得的。1993年在他撰写毕业论文时,被分配到的指导老师是徐中玉。一开始,简平以为徐先生只是挂个名而已,没想到对这样一个普通考生,徐先生也亲力亲为悉心指导。那时,简平还在工厂工作,徐先生知道他的情况后,鼓励道“哪怕不进大学校门,就是自学考试,照样能够成才。”“当他得知我加入中国作协时,徐先生说:‘你是自学成材的人,我为你骄傲。’” 本报记者 徐翌晟
相关链接
■徐中玉少时就读于华士积谷仓小学、杨舍梁丰中学。
■1929年考入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毕业后至县立澄南小学教书。
■1934年考入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担任山东大学文学社社长。
■1938年3月山东大学并入国立中央大学,他任“中大文学会”主席,并经老舍推荐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9年毕业后到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研究古代文论。
■1941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
■1946年8月任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7年任沪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起先后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教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