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洁
“下乡调研经常听到有人讲,某家的儿子结婚成家,但是父母成了贫困户,‘因婚致贫’在农村不是个别现象。”昨天下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直揭农村顽疾: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
这并不是新鲜事。近年在农村,彩礼闹剧屡见报端,曾有媒体报道“儿子今年要结婚,老子当年的彩礼钱刚还完”,“新词新说”层出不穷:一万张五元、一千张百元和若干张五十元的“万紫千红一片绿”,一辆汽车、一套楼房的“一动不动”,用秤称足3.3市斤重100元的“三斤三两”,都让“乡村爱情”变了味。
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驻村调查,人情礼金已经仅次于食品,成为农民消费的第二支出。究其原因,既有性别失衡的现实情况,也有恶性循环的攀比风气,让彩礼成为男方家庭的婚姻筹码、女方家庭的炫耀擂台。
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农村延续传统婚俗本无可厚非,但当异化为婚姻买卖,就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那么简单。骗婚乱象、离婚纠纷、民间借贷、天价彩礼诱发一系列社会矛盾,抽走了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生产的资金,更让不少农村老人因此生活陷入困境,甚至病无可医、老无所养。
然而,移风易俗又谈何容易?新闻发布会上,韩俊坦言:“这不是发几个政府文件,或者开几次会就能够解决,要把一些约束性强的措施写入村规民约。”去年,婚姻法司法解释已对“彩礼”作出明确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未共同生活、婚前给付导致生活困难等情况,支持返还彩礼;今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首次出现“天价彩礼”,要求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加以治理。
治理天价彩礼更要依靠“民间智慧”。例如,有些地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德高望重的乡贤老人出面,整治铺张浪费;有些地区制定了村规民约,有些村干部带头自律,以身作则杜绝互相攀比。因婚致贫,更需“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