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风格座椅
颇具包豪斯风格的立面,川仪16厂
以锯型屋顶为特色的包豪斯风格建筑
康定斯基作品
一九二八年,格罗皮乌斯站在设计图纸前
格罗皮乌斯位于魏玛包豪斯学院的办公室
◆ 德绍包豪斯大师楼
◆徐明松
上周,为纪念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100周年,一辆承载了包豪斯精神的大篷车从德国出发,历经发源地德绍、柏林、金沙萨、中国香港、北京,来到上海,停靠在外滩。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原是1919年在德国魏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百年来,包豪斯已成了现代生活最寻常的景观之一,无论是钢筋混凝土大楼,还是极简风格的椅子,或是一个不锈钢水壶,都可能烙着包豪斯的印记。
回顾包豪斯百年史,重温大师们所提倡的艺术设计为大众服务,形式遵从功能的主张,包豪斯精神所蕴含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多元包容的人文关怀,在当下着力于新一轮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种时代性的借鉴与启示价值。
另类的教学:工厂学徒制
该校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是著名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其青年时代就参与德意志制造同盟。该校于1925年搬到德绍,后又于1933年迁至柏林。包豪斯最初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与此同时,包豪斯的应运而生并非简单地因一战以后设计人才的匮乏和大量大众化产品的消费需求,而是坐实于包豪斯主政者对于社会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整个欧洲纷乱争拗的设计与艺术思潮的厘清。格罗庇乌斯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代,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下被粉碎……在我们的设计中,不应该简单地在形式上追求变化……我们反对将功能与形式本末倒置的做法,我们一贯认为形式是由功能决定的,并强调机器对工业设计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由此,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包豪斯教学时间为三年半,学生进校后要进行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车间学习各种实际技能。在亨利·凡·德·威尔德的试验基础上,开创了各种工作室,诸如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传统的学院派看来是十分另类的,格罗庇乌斯将艺术学院的理论课程与手工艺学校的实践课程相结合,他着意于“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后来却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竞相援用的模式。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学中谋求所有造型艺术间的交流,他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一切都纳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换言之,一如大卫·约斯所言:“包豪斯多学科的眼光认可在不同艺术形式间的实验与杂交。”诚然,这种实验与杂交结出了硕果。包豪斯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它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结构和工业设计的基本面貌,被称作“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而且,它更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社会更新的设计运动。
傲然的“他们”,大师云集
包豪斯成立之初,在格罗庇乌斯支持下,欧洲一些最前卫的艺术家来到包豪斯任教,包括盛极一时的表现主义思潮对包豪斯的早期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包豪斯早期的一批基础课教师大家云集,就有俄罗斯人瓦西里.康定斯基、美国人尼奥利尔·费宁格、瑞士人保罗·克利和约翰·伊顿等,其中康定斯基曾担任过莫里斯教育学院金属和木制品车间的绘画课教师。这些艺术家都与表现主义有很强的联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基础课,最先是由约翰·伊顿创立的,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伊顿提倡“从干中学”,即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并把上述要素结合起来,他更重视学生独立而自由的艺术直感。之后,由匈牙利出生的艺术家纳吉接替他负责基础课程。纳吉是构成派的追随者,他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强调形式和色彩的客观分析,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些就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自学成才的纳吉不仅在绘画上坚持他的抽象主义作品,并且将抽象构成导入海报招贴设计,还在现代摄影的实验探索做出了贡献。纳吉在入职包豪斯之后将李希斯基等人开发的平面设计方法如“新排版”引入学校,也在平面设计领域开拓了先机。1923年包豪斯举行了第一次展览会,展出了设计模型、学生作业以及绘画和雕塑等,包括康定斯基、克利和费宁格等大师的作品,受到欧洲许多国家设计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和好评。
迁到德绍之后,包豪斯的发展进入成熟期。格罗庇乌斯提拔了一些包豪斯自己培养的优秀教员为教授,其中就有马塞尔·布劳耶、赫伯特·拜耶等。并且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都趋于完善,实习车间也相应建立起来了。
不朽的杰作,泽被后世
1919年的《包豪斯宣言》里中有这样一句: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豪斯新建的校舍,这座新校舍是格罗庇乌斯亲自设计的,校舍建筑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它包括教室、车间、办公室、礼堂、饭厅及高年级学生宿舍。他按照建筑的实用功能,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灵活的布局与构图手法,充分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创造出简洁、清新、朴实并富动感的建筑艺术形象,而且造价低廉,工期节省。格罗庇乌斯在《新建筑与包豪斯》中说:“必须突破过去,才能构想出一种与我们的技术文明时代相匹配的新建筑。”这座建筑具有鲜明理性主义色彩,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和典范。包豪斯校舍建筑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一。
包豪斯最有影响的设计出自莫霍利·纳吉负责的金属制品车间和马塞尔·布劳耶负责的家具车间。纳吉将包豪斯的工场的定位转向适合于大生产的流水线的功能设计。包豪斯金属制品车间也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这一努力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魏玛时期的金属制品设计还带有明显的手工艺特色。在包豪斯的家具车间,布劳耶创造了一系列影响极大的钢管椅,开辟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页。这些钢管椅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造型轻巧优雅,结构也很简单,成了现代设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在世界各地的现代美术馆博物馆里都可见到包豪斯的这些大师们设计的日常器皿(例如玛丽安娜·布兰德设计的茶具、咖啡具)和家具(布劳耶等人设计的不同款式的椅子)成为并不遥远的视觉记忆。不仅如此,这些经典作品通过工业化的生存仍然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悲悯的结局,播迁美国
1928年,迫于种种压力,特别是右派势力对于包豪斯进步思潮的无端攻击,格罗庇乌斯辞去了包豪斯校长的职务。格罗庇乌斯离开包豪斯后,由建筑师汉内斯·迈耶担任校长。迈耶上任后更加强调产品与消费者、设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加强了设计与工业的联系。在他的领导下,包豪斯各车间都大量接受企业设计委托。1930年迈耶与格罗庇乌斯同样的原因而被迫辞职,由密斯·凡·德罗担任第三任校长。密斯是著名的建筑师,于1928年提出了“少就是多”的名言。1929年他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物本身和他为其设计的巴塞罗那椅成为现代建筑和设计的里程碑。
由于纳粹法西斯对前卫艺术的迫害,包豪斯终于在1933年7月宣告正式解散,从而结束了14年的办学历程。在这期间共有1250名学生和35名全日制教师在包豪斯学习和工作过。学校解散后,包豪斯的成员将包豪斯的思想带到了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包豪斯的思想在美国才得以完全实现。格罗庇乌斯于1937年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组建了协和设计事务所;布劳耶也于同期到达美国,与格罗庇乌斯共同进行建筑创作;密斯1938年到美国后任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纳吉于1937年在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该校是作为包豪斯的延续而建立起来的,它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
不绝的余响:启示价值
“包豪斯”力图使艺术全面而整体地介入人类现代生活。悠悠百年,在我们目力所及的城市景观和生活起居的日常器物中,无论是书籍影视、服装饰物,还是家具器皿、城市建筑,都或多或少可以见到“包豪斯”的影子:包豪斯的纳吉和拜耶在印刷排版的创新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书籍、海报设计;康定斯基的抽象与色彩理念也隐现在服饰、日常器皿的设计里;密斯的建筑设计观则不断佐证了现代建筑发展的文脉等等。在追求环保和简约生活的当下,“包豪斯”的理念没有过时。
包豪斯的影响不在于它的实际成就,而在于它的精神。包豪斯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被奉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但包豪斯的局限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因而它对工业设计造成的不良影响受到了批评。譬如对于包豪斯最多的批评是针对所谓“国际式”风格的。尽管格罗庇乌斯反对任何形式的风格,但由于包豪斯主张与传统决裂并提倡几何构图,事实上消除了设计的地域性,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脉被忽视了。
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影响久远。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