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湘怡
阿姨这个称呼,已经不全是我们小时候叫的“叔叔阿姨”的意思。最早听说这个词有特殊意思的,还是从一个老外那里。她说“A-yi”的时候,我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明白——原来指的是家政人员,又称钟点工、保姆。
如今,这个称呼已经非常普及,不少人家里都会定期不定期地请一个阿姨,打扫卫生、做饭、带小孩,处理各种琐碎家务。有了她们的帮助,不少家庭主妇宛如多出一只胳膊,可以省下不少空闲时间。上海有800多万个家庭,其中1/3都请了阿姨,或者计划请阿姨。阿姨的群体大了,她们的后续发展就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新闻里说,上海要打造“上海阿姨”品牌。相关部门考虑筹建长三角家政联盟,提高家政人员的素质,加强学历教育、诚信教育,做好星级评定。让“阿姨们”迈入“准技术”门槛,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我们身边的阿姨们,早已不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模样了。
以前,田教授家的阿姨们,刚从农村出来,怀着对城市的向往,一头扎进陌生家庭。文化差异、卫生习惯差异是阿姨和东家的最大矛盾。如今的阿姨们,有的在老外家做过,会简单外语,会西餐,会使用的电器恐怕比不少上海老人都多;有的阿姨会开车,会网购,支付工资都直接微信支付宝。我认识一个阿姨,竟然拥有美容这项特殊技能。
在所有的阿姨故事中,最打动我的,是关于一个年近60岁老阿姨的。她做了很久的保洁阿姨,后来想着要转型。她去上课培训,打算做烧饭阿姨。尽管她的菜烧得并不好,但她每天晚上会在阿姨群里请教,还会买了一模一样的材料,在家反复练手。问她为什么这么拼?她说自己有规划,她想多赚钱,想做好吃的饭菜点心给未来的第三代,还想能不能自己创业……一个来自农村的阿姨,年近60岁,对未来依然有梦想。多么值得尊敬!
阿姨们,从五湖四海来到上海,宛如水滴注入我们这个城市。她们努力奔跑在致富的道路上,她们从另一个角度诠释这个城市的色彩。从这个意义来说,让“上海阿姨”更规范、更有竞争力,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