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约七百米的大学路已拥有近一百家创意零售等特色商铺,成为创新创业群体及年轻人夜间消费的新去处 杨建正 摄
配有摄像头的噪声监测屏可进行同步取证 孙云摄
最近,杨浦区五角场街道的“网红街区”大学路上出现了两块配有摄像头的电子屏,屏幕上显示的是噪声分贝。这是杨浦区生态环境局和五角场街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协调大学路夜经济与周边社区居民利益和谐发展,联手探索出的一条“制度+科技”的噪声治理新路径。
几天后,两块电子屏将完成调试正式投入使用。近两周来,调试期间收集的噪声数据显示,经过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近半年来开展的前期工作,曾让附近居民意见集中的噪声问题已被有效遏制,夜间噪声基本均未超过50分贝的标准值。
夜经济带来扰民问题
2006年大学路建成之初,闹中取静的环境吸引了不少市民买房定居。几年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融居住、工作、学习、休闲为一体的开放式街区。
然而,与夜经济繁荣相伴而生的,也有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如噪声、油烟扰民等。据统计,2019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杨浦区噪声类信访举报件数量占全部信访举报件数量的近1/4,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已逐渐成为环境治理的短板之一。同时,2017年1月至2019年初,“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收到涉及大学路油烟噪音扰民、店牌店招安全隐患、店家外摆位脏乱差等相关问题的举报投诉逾200件。
探索多元主体合作共治
大学路是一个在上海几乎没有先例可以参考的开放型街区,如何让它的宜居、宜业、宜休闲三个特点同步协调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今年5月,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导成立的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成立,由区商务委、区生态环境局等20余个部门或单位组成,还根据议题,灵活邀请市、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居民和商家代表共同参与会议。
委员会成立后,针对居民、企业共同关切的核心问题,陆续出台《大学路区域准入业态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杨浦区五角场地区商业核心区域“露天吧”实施导则(试行)》《大学路店招店牌设置导则》等,要求相关企业对露天吧外摆位、店招店牌等都进行规范。例如,要求露天吧不得设置音响、电视机,毗邻市政道路的经营时间不得超过次日凌晨2时,毗邻街坊道路的经营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当晚10时。如有违反且拒不整改者,将取消露天吧设置资格。
暖民心还敢于动真格
成立至今,委员会不仅成为企业与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汇民智,聚民力,暖民心”,还敢于动真格,先后牵头关闭11家私人影院、17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1家餐饮企业和4家酒吧。再加上通过开展最美外摆位评选等方式加强正面引导,多管齐下,使这个开放式街区变得更加美丽宜人,宁静和谐。
下周,噪声监测屏即将正式上岗,这一利器将对夜间噪声进行监控和录像取证,并实时上传到后台云端和杨浦区生态环境局相关人员的手机上。对噪声略微超标的商户,街道综管办将劝阻教育,超标严重的商户则将被区生态环境局约谈,或受到行政处罚。五角场街道和杨浦区生态环境局希望借此进一步提升大学路的品质,打造兼具思维创新场和精细管理区特质的“三区联动”知识性开放街区样板。 本报记者 孙云
记者手记
大学路是创智天地里的一条特色街区,设计之初就有意识地将机动车道设计为两车道,人行道则宽达8米,给露天吧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2012年,大学路整体定位升级改造后,拥有了上海第一家“雕刻时光咖啡馆”,也有亚洲最大的涂鸦墙,文艺风和小资情调吸引了周边大学学生、双创企业上班族乃至更远区域的年轻人慕名而来,更成为一条在杨浦乃至上海都名气十足的网红街区。
然而,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共赢。五角场街道通过牵头成立大学路街区自我管理委员会,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长效管理模式,实现了街区多元主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找到了不同利益主体的最大“公约数”,让夜经济的活力得以长久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