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在美术馆感受城市精神
第20版:设计之都 2019-12-11
尊重历史的新生

在美术馆感受城市精神

多伦现代美术馆

油罐艺术中心

余德耀美术馆内部

余德耀美术馆

艺仓美术馆

艺仓美术馆外部

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鲁卡斯(Robe rt Lucas)曾经说过:伟大的城市就算人口密集、喧嚣、物价高涨,也照样会吸引人们往来居住……时尚、音乐、艺术都在这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兴起,从某种程度来说,才是一个城市真正富有活力的象征。看似繁华川流的城市,也会因为一个博物馆、美术馆而引爆。这正是源于人们天性中对美的冲动。比如,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冲击了美术馆建筑与作品的关系,产生了著名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效应”,它深深改变了它所在的小城。经过与这样特别的美术馆的对话,观众们也不再满足于静态地站在传统白盒子里欣赏绘画了,而想体验更美妙的精神旅程。

徐佳和

上海近年来美术馆日渐增多,它们有的从工业遗迹中站起来重获新生,有的倚靠建筑大师的规划。美术馆的建筑之美与艺术之美一样,是参观者的重要体验。一座美的美术馆,常常成为街区的活力之源。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上海的美术馆之美。

新颜:遗迹里的美术馆

工业文明是上海城市发展自身现代性的重要部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功能的更新,诸多的工业建筑,作为上海城市发展史的重要部分,拆除还是改造以及如何改造,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在黄浦江的两岸,人们已经意识到将更多工业建筑保留的文化价值,工业建筑粗粝的表面与展览空间相结合的可能性与力量正在成为美术馆的前进动力。

艺仓美术馆的主体建筑原为上海煤运码头的煤仓,原本是工业时代里储煤以供发电的场所,在保留工业遗产的基础上重新改造,如今已成为一座承载艺术的“仓库”,重新赋予其艺术的创造能量。煤仓原本略微错动的横向层板既作为空间也作为景观,仿佛暗示了黄浦江的流动性特征。而呈V字形编织的纤细的竖向吊杆也赋予了改造后的艺仓美术馆以特别的形式语言,它与既有的直上顶层的钢桁架楼梯通道的外观形式也取得很好的协调。人们在沿江平台经过时,可以看到原状保留的煤仓漏斗,进入美术馆内部,除了期待在里面正在发生的精彩展览之外,不断进入人们视野的旧时煤仓的结构也同时作为另一种永不落幕的展览,作为艺仓美术馆的空间内核,向人们讲述这个地点曾经的历史故事。

对岸的油罐艺术中心开幕不久,却已经出现在许多人的摄影镜头中。5个油罐原服务于上海龙华机场,用于储存航空用油几十年,又寂寞地空置了几十年,挑高均在15米以上,呈倒过来的“Z”字形排列在江边。其中,3、4、5号罐的功能被定义为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三个油罐由封闭的美术馆大厅相连接,这意味着,三个展厅的展览可以互相延续,也可以彼此独立,观众身在其中的参观过程,完全不会受到外界的环境干扰。从大厅的落地窗向外望去,是微微起伏的草地,油罐的地面部分靠着斜坡和花园连在了一起,这个覆土绿化称之为“超级表面(Super-Surface)”,是一个开阔的公共艺术公园,好像把自然引进了建筑里。

同样位于龙腾大道上的余德耀美术馆东临滨江的龙腾大道,北依丰谷路,由原龙华机场的大机库改建而成。总面积9000多平方米的建筑中,老机库改建的主展厅就占了3000多平方米,其特有的巨大空间与张扬的结构感,与余德耀以装置为主的藏品相得益彰。在维持原有的老机库风格基础上,建筑通过对青葱树木和明亮开放型玻璃厅的规划利用,重新设计建筑空间以适应庞大展览的需求。老机库令美术馆富有视觉冲击力与历史的沧桑感,而新建的玻璃大厅则让其充分体现亲和力,玻璃厅内多层次的结构布局也将随着参观者的脚步展开高低错落的移动,可以说,这种建筑结构设计不仅意在延续城市风貌,还着力于提升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内外兼修的品格。

旧貌:社区美术馆的坚持

新兴的区级美术馆日渐增多,建筑外观新颖简洁者甚多,然而一家从2003年开幕至今的区级美术馆却始终让笔者难以忽略。

沿着四川北路走到多伦路,多伦现代美术馆就站立在路口。大片的灰色墙壁,红黑各半的大门,以及顶部的一抹红色窗沿依然鲜艳,与周遭的左联遗迹和亟待转型的商业氛围有着奇妙的融合之感。也许很多人知道多伦路——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联盟的诞生地,鲁迅、茅盾、丁玲、沈从文等众多文化先驱就从这条路走出,书写了中国新文化历史的灿烂篇章——却对这个站立于路顶端的灰色大楼并不知晓,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多伦现代美术馆从曾经的“第一个专业现代美术馆”,成为一个坐落于上海文化历史名人街的“景点”和社区的区级美术馆。

其实,多伦现代美术馆的前身,是一个规划中的菜场。虹口区聘请的设计师在设计多伦现代美术馆时,对于如何把一个菜场变成一个美术馆考虑良久,建筑的大框架并没有变,只是用一个圆洞打通了1-6楼的中间的地板,由这个圆孔连接整幢大楼,使得六个层面有了一个公共空间,整幢楼就透气了。多伦现代美术馆开馆的第一个展览名称即为“打开天空”,可能也受这个启发。

名作:世界建筑师手笔

世界级建筑大师在上海的作品并不鲜见,美术馆的设计是一座城市的符号,更是他们青睐的项目之一。

在宽阔的滨江绿化带的最北端,龙耀路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展厅呈三角形排布的西岸美术馆包裹着如玉石般的玻璃外墙,斑斓的日光由此被带入了建筑,在夜间,绚丽的灯光也会从这里向外扩散。上个月刚刚开幕的西岸美术馆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建筑事务所担纲建筑设计,该事务所以打造博物馆建筑见长,西岸美术馆历时三年建造完成,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三个主要建筑均为17米高,分别由上层和下层组成。上层为通过顶部采光的展览空间,下层空间的功能更为多样,包含多功能厅、盒子和智造展厅——工作室、游乐场、儿童工作坊。这些半地下空间,利用侧高窗采光。咖啡厅位于滨江侧首层,从咖啡厅的落地窗向外望去,黄浦江对岸的建筑由简洁的线条构成了极其现代感的天际线,景观极佳。美术馆修长的造型将更多的江景带给参观者,同时也为二层入口创造了一个宽敞的露台。

明珠美术馆位于城市西南角的爱琴海购物公园内,它的独到之处,在于与之一体的书店——光的空间,它们由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连接7楼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和8楼明珠美术馆的核心区域从外观看形似一枚巨型蛋,因而甫一问世便有人称之为“安藤蛋”。年逾古稀的安藤忠雄听到这昵称倒也开心,因为在日文中,“蛋”写作卵。他如此定义:“卵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孕育。”这也是安藤忠雄第一次在商业体里,将书店和美术馆结合在一起,打造了一个以阅读为灵魂的文化艺术空间。这种结合让阅读变得立体起来,让观看带有了人文的厚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