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2日 星期二
临港新片区获批国家级基地称号 守护网络时代的“安宁权” 推进贯通工程建高品质公共空间 时不我待!我们留守 我们奔忙
第4版:要闻 2020-01-03

时不我待!我们留守 我们奔忙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办公室新年见闻

新年第一天,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工作人员在忙碌本报记者徐程摄

青浦朱家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所在地。昨天是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走进执委会办公楼。迎面,底楼墙面示范区大数据治理平台的信息图表,正不断跳动更新;另一侧,告示板早已贴好执委会的新年工作日程和36项重点工作。上楼一看,大家早已忙开了:二楼,各工作组的办公室不时传出声声讨论,气氛热烈;三楼,301会议室内,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召集五位组长研究部署近期重点工作,为2020年谋篇布局……

揭牌“双满月”之际,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执委会各项筹备对接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希望与活力在这片“最江南”“跨区域”之地破壳萌芽。

留守

示范区里迎接新年

“一体化示范区的企业自由迁移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资质如何互认?财税能否分享?”昨天上午,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组的205办公室内,一场“头脑风暴”热烈开展。探索一体化示范区企业自由迁移,组员们抛出一个初步方案,目前已经修改到第三稿。

副组长沈文化刚刚度过一个特殊的元旦:家住杭州的她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朱家角。“孩子在外读书,爱人在浙江,我在上海,一家三口在三个地方,我们是第一次这样分开跨年。”相比之前在机关条线从事的专业工作,沈文化在执委会的工作范围一下子拓宽了。以前是“上下一条线”,现在却要面对“三级八方”:沪苏浙两省一市,苏州、嘉兴两个市,示范区内的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如果再算上先行启动区五个镇,有十几个行政主体需要对接。而每一项工作内容,又涉及到许多具体部门:财政、税务、发改、经信、科委、市场监督、人社、政务服务……方方面面,难度可想而知。

沈文化向记者展示了手机上的电子日历,2019年10月30日执委会报到之日,是明显的分水岭:记录着各项日程的浅蓝色方格以前只是零星几项,如今已频繁出现,密密麻麻占据着每一天。“工作难度很大,但是能从中学习到很多新知识。有挑战,但也挺有意思。”

执委会的工作人员来自两省一市,像沈文化这样元旦放假还选择主动留下来的工作者不在少数。

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杨文敏的家离朱家角不远,但他还是留了下来。“趁着元旦可以梳理一下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杨文敏说,“家里孩子还小,马上期末考试了。跨年夜和元旦我们都通了视频电话,我们有各自的‘战场’。”

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刘振华更是两个多星期没有回家了,元旦当天还来到执委会主动加班:清零盘点,思考谋划,只为“事事有着落”。与一体化示范区一起迎接2020年,这份留守的背后,是时不我待的紧迫。

奔忙

“创业团队”白手起家

“我们就像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形容在执委会的工作感受。2019年最后一天,一些人留了下来,在一体化示范区迎新年;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一些人已走出去,赶赴现场实地调研。

离开205室,记者来到隔壁203室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却发现办公室有些“冷清”。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其他人是去浦东“智慧大脑”学习调研了。下午1点,记者见到了从市区“满载而归”的组员们。生态规划和建设组副组长刘伟说,一体化示范区两区一县的行政边界固定,但数据信息可以自由流通。“我们希望学习优秀经验,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路,建具有长三角一体化特色指挥平台。”更多时候,执委会工作者们往往“一天跑遍三地”,经常上午去吴江,下午到嘉善,晚上回青浦……连同一楼层的工作组之间都时常见不到人。这样的工作状态,从成立之初开启,也延续到新一年。

“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的关键词是‘奔跑’。既要跑出青春加速度,也要跑出一体化集中度,更要跑出示范区显示度。”刘振华说。下午,执委会的“运转中枢”——综合协调组正忙着盘点接下来的工作:上旬,一体化示范区第二次新闻通气会将召开;中旬,理事会办公会议筹备……相信在新一年里,这片热土将热点不断,热度不减。 本报记者 杨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