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山西当小兵,快过年时父母从南方给我寄来包裹:糖果、奶粉、白砂糖,还有一包妈妈亲手炒熟的“炒面粉”(开水冲泡即可食用)。父母怕我在部队吃不饱,在北方吃不到精粮,为了让我过年吃个饱,千里迢迢寄来“年货”。收到父母寄来的包裹,心里暖洋洋,吃着父母寄来的年货,读着父母的来信,想起父母,想家了,不由得眼泪汪汪。于是我用自己为数不多的津贴,给父母寄去了我走上人生社会的第一份年货:大红枣、柿饼,还有山西特产“闻喜煮饼”。父母收到后喜出望外,对我的工作生活状况放心了。我因为对父母和家人有所回报,有了一点成就感。这是年货首次赋予我的意义。
到军校后每年寒假回父母家过年,或多或少准备些年货带回家。北方的小米是父母最喜欢的,于是千方百计买些小米带回南方送给家人。过完年,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学校,女同学聚在宿舍里分享各自从家带回的特产:有北京的“茯苓饼”,天津的“大麻花”,湖北的“麻糖”,成都的“灯影牛肉”,福建的“拷扁橄榄”,上海的“牛轧糖”,那是我们冬日里最快活的时光。这时,我对年货有了新的认识:年货是中国人过年的好东西,是全国各地最富地方特色的产品。
毕业后分配在浙江,后调到上海工作,这期间我的工资收入提高了。江南是鱼米之乡富庶地,回家过年带给父母的年货更丰富了。浙江的西湖藕粉、龙井茶、金华火腿、宁波年糕片、萧山萝卜干、绍兴老酒;上海的五香豆、大白兔奶糖、酒心巧克力、桂花年糕、玫瑰年糕、崇明糕、各种西式点心……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回家过年总是大包小包带上各种年货,都是我所在地的土特产,年味很浓。上海物流业发达,是全国各地土特产的集散地,我母亲喜欢福建的线面、肉燕皮和“兴化粉”。在延安中路石门路口曾有一家福建土特产专卖店,我每年都去这家老店采购妈妈喜欢的年货。
转业到地方工作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单位发的年货实惠得惊人:发鱼、发肉。“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背上还有一个胖娃娃”,这是当年回娘家的真实写照。进入本世纪,出国多了,带给父母的年货也从“本地化”发展为“国际化”:日本的各式点心、意大利的费列罗巧克力、澳大利亚的葡萄酒、西班牙的橄榄油、俄罗斯的鱼子酱、以色列的芝麻酱……年货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见证了我们这代人的变化。
有了私家车,过年回家带年货更方便了。可是父母年纪大了,许多东西不能吃,给他们带什么年货好呢?我有些纠结了。问父母需要什么,他们说:“什么都不需要,你们回来看看就好,就够了。”
年货,在我心中就是一份亲情。回家探望父母,是送给老人过年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