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
舞台上的北平 未来的两种医生 谁是春节文化符号的代表?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0-01-26

舞台上的北平

◆孟丹峰

一个孩子跟家门口的石门墩儿在对话,举着鸽子道具的演员绕场慢跑,在悠扬的鸽哨声中,现场乐队的京味儿音乐渲染,舞台缓慢转动,变换着春去冬来的场景。2019年年末,话剧《牛天赐》在北京的舞台上送给了观众一个北平。

方旭导演好像在给自己设置游戏难关,他挑战了故事性薄弱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他启用全男班演员扮演以牛老太太为主角的形形色色的人,最重要的是,从婴儿到少年,牛天赐的扮演者只有一位演员。导演充分调动了舞台手段,且与服装设计与舞美设计强大结合,让我看到了一部忍俊不禁的孩子成长史。

整个演出因为牛天赐以“我”为主观视角叙述,观众与他一起站在了孩子的角度看人生。不仅童趣横生,观众的心情也随着牛天赐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而起伏。老舍先生幽默的文字以石门墩儿的旁白和牛天赐的自白呈现,赋予了这些文字丰富的舞台形象,解决了“传记”式的背景陈述,这是使人心生喜悦的改编方式。

全剧在舞美上下足了功夫,舞台正中间的漫画脸与动画视频结合既是人物内心的镜像,又是场景切换的方法。

最有趣的是服装上的人偶设计,呆萌的人偶与人物的服装几乎缝在一起,扮演者操纵着木偶,故事操纵着扮演者。尤其是郭麒麟扮演的牛天赐,身形姿态,言语声调的配合丝丝入扣,看着看着,在这滑稽的、游戏式的表演中,观众相信了人偶也许有了灵魂。

全体演员表演风格一致,各色人物漫画式地按照老舍先生原著勾勒出模样儿,方言台词和形体的夸张都可以看出他们下了很多功夫。尤其是牛老太太的扮演者精彩地演绎出一个“天生的应当做个英雄”却“投了女胎”的富家太太。

然而,对于一台戏剧来说,仅有一个北平的腔儿是不够的。导演及全体主创调动足了舞台表现手段,依然没有讲出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的意图。

也许老舍先生本就没有更多的表达意图。他如此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婴儿到少年的成长史,笔触多落在人物描写与事件讲述上。他一再声称牛天赐是“我们的小英雄”,而这谜一样的称号,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描述,所以在舞台上看不到什么端倪。童趣虽然可爱,人物性格古怪夸张,俏皮话儿时不时地冒出来……所有这些元素都因为戏剧性的浅淡与核心表达的不清晰而显得有些无力。

戏剧虽然是包容性强大的艺术门类,但并非所有题材都能够搬上舞台。《牛天赐传》有着幽默的人物描写,有着淡然且略带冷漠的老舍式的人生描述。民间味道十足,却缺乏戏剧性、思辨性,尤其是时代性。由此,方旭导演也许解决了如何让小说语言舞台化的难题,但在戏剧本身的创作思考上,《牛天赐》没有为他开启新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牛天赐的扮演者郭麒麟。作为拥有众多女粉丝的少班主第一次登上话剧舞台,毫无偶像包袱和曲艺腔调。他非常朴实地在塑造一个“没有官样儿”的孩子,一个活在自己和石门墩儿对话中的孤单孩子,一个活在自己与“黄天霸”世界里的英雄。特别是赵老师启发天赐想象诗句的那场戏,郭麒麟的表演真诚、单纯,令人感动。这一瞬间,观众可以从他的眼睛里,他的声调里,感觉到像夜空一样的情感,那一刻,诗意出现在了舞台上,是全剧最动人的一个瞬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