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上粘贴了许多间隔一米的定位标记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摄
居民依次排队进 行购买口罩的预约登记 本报记者 萧君玮 摄
通过网上通知居民以短信预约的方式预约口罩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核验身份证等证件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戴上用废弃文件袋制作的隔离防护面罩和口罩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小小一只口罩,牵动千家万户心。今天,上海全面启动“居村委会预约登记+指定药店购买”的口罩供应方式。如何在满足市民需求、确保公正公平的同时,尽量减少人员聚集等待、避免交叉感染?
社会治理需要“绣花”功夫,更需要大胆创新的基层智慧。本报今天上午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全市社区一线预约登记现场,直击居委干部如何为办好这件好事,各尽其责、各显其能。
网上“口罩预约”不出门、不扎堆
“居民们,大家好,预约口罩,就上瑞金二路街道公众号,不出门不扎堆好预约!”昨天傍晚,社区小喇叭响遍了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各个社区。
今天上午,瑞金二路街道公众号上线“疫情防控”界面,“口罩预约”栏目正式推出。拿出手机,打开瑞金二路街道公众号,“疫情防控”界面很清晰,点击“口罩预约”,提交预约信息,居委会审核确认无误后,将电话通知居民携带证件到居委会领取购买凭证。“网络预约,有效压缩排队时间,减少人员流动,避免人群聚集,减轻居委会工作压力。”瑞金二路街道永嘉社区党总支书记颜琳说,居民网上预约,只要出一次门,就可以完成领取凭证和购买口罩的全部流程。
截至今天上午9时45分,永嘉社区1557户居民中,180户网上预约口罩,80户现场预约,还有很多居民表示不急用,把口罩留给急需的人家。“一个友情提示,社区老人可请子女、居委干部、志愿者代为网上登记预约。”颜琳说。
这样的做法在许多区都有。昨天,徐汇区天平街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送通知:“为向居民提供便利,缩短现场等候时间,天平辖区居民可登录‘天平家园’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口罩’选项,填报相关个人信息并提交。”
这让很多居民宽心不少。公众号页面右下角,“口罩”一栏清晰可见,操作便捷,居民只需输入“姓名”“手机”“居委”“证件类型”“证件号”等个人信息,点击提交即可。
在协调公安部门对居民的登记信息进行核实后,居委会则将根据口罩供货情况,按照登记先后顺序电话告知居民,并将购买凭证发放至每户居民的信箱中。
本报记者 姚丽萍 陆梓华
阿拉社区不排队 电脑抽取分楼组
今天早上8时30分,在大宁街道慧芝湖小区门口,几名相熟的老人结伴到居委会,准备排队登记。
“阿姨、爷叔,阿拉不排队。”居委会主任陈莹站在门口,耐心讲解。为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慧芝湖社区口罩预约采取楼组抽签方式。
“怎么抽,阿拉没运道,抽不到就没有喽?”李大爷情绪有点激动。“您放心,都有,我先跟您介绍一下流程。您记录一下我的电话,随时可以打给我。”陈莹介绍,这几天居委已经把预约抽签办法贴到每个楼组,但不少年纪大的居民还是一早来排队。“慧芝湖小区一共3429户,37个楼组。我们每天在电脑上抽取128户,分10天陆续抽取。整个小区有9个块长,每个人负责几个楼组,把抽签视频发到微信群里,公示给大家。每个楼组根据户数,每天抽取2-5户,再由居委会通知他们来登记。如果不愿意、不方便来现场登记的,居民只要把相关身份和居住信息微信发给我们,购买口罩前来领取一下凭证就可以了。”
上午9时,在社区民警和不少居民的见证下,大宁街道慧芝湖小区的居民代表平桂珍在电脑上按了两下,二号楼随机产生了两户室号,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时登记到表格中。居民陈先生说:“我就过来看看要不要排队,排队的话我就不登记了。这个办法好,公开透明,又减少了感染风险。”
对不会进群的老年人,居委会工作人员帮老人扫码入群。没有到现场的,工作人员也会一一通知到位。“也有很多居民主动表示,口罩够用,如果抽到了就让给其他居民。有紧迫需求的,我们也会在微信群里协调。”本报记者 叶薇
预约口罩有“神器”居民自制小程序
居委干部连夜研究制定预约方案,热心居民开发“神器”鼎力支持。今天一早,一个“新鲜出炉”的小程序应用到了口罩预约购买上。
王舰是洋泾花园城业委会主任,此前曾运用问卷软件为居民区量身定制了“疫情防控告知书在线反馈”和“健康状况信息登记”两个小程序。眼看本市要预约购买口罩,王舰建议,同样可以采用制作网上小程序的方式预约,既方便居民,也减少人员聚集,防止疫情传播。
昨天晚上,直到12时45分,王舰还在微信群和居委干部们商量制作小程序。今天一大早,刚刚“出炉”的小程序受到居民的欢迎。居委干部也在现场设点,帮助不会使用的老年居民扫码登记预约。
不少区都有类似做法。在闵行区梅陇镇中海寰宇天下小区,居委昨天连夜开会调整方案,把口罩预约从线下搬到线上。所有居民可以通过“优你家”社区APP完成预约,居委会则为不会用手机的住户登记。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居委也安排专人负责登记,并由楼组长将预约券送上门。
本报记者 宋宁华邻声项目部 蔡 骏
坐在家中打电话 购买凭证投信箱
“您的编号为1号,稍后请留意信箱,我们会发送凭证,可凭票购买。”“阿姨好!身份证号码背得出吗?您别着急,我已登记好,会有社区志愿者帮忙购买口罩送到您家里。”
上午8时30份,滴水湖馨苑一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内一片繁忙景象。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进来,为了确保口罩预约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6名工作人员正守候在3台电话前轮流接听居民的来电。“昨天正式通知发出后,铃声一直没断过,电话快要被打爆了!”胡静蓉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上午7时她已到岗,负责向居民解释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正式开始预约的时间。
记者在滴水湖馨苑一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的公示栏上,看到了具体的预约登记办法:从2020年2月2日8时30分起,凡是需要购买口罩的,请统一致电滴水湖馨苑居委进行电话预约,凭报告有效证件信息核对居住房屋,获取登记编号。第一轮预约每一户(一个居住地址)可购买5只口罩,每一户(一个居住地址)仅限预约购买一次。每天根据药店供货量,按照预约登记发放凭证,购买凭证将由工作人员在购买之前或当日联系后上门发放,居民凭证到指定药店,先后分批、排队购买。
滴水湖馨苑一居委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杨连君告诉记者,为减少排队造成的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居委会反复修改最终敲定了电话预约和网上登记同时进行的方法。考虑到一些高龄老人出行不便,还安排了工作人员帮忙购买送上门。此外,大家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登记。
“今天是预约第一天,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调整,也会参考其他小区的优秀做法。”杨连君说。 本报记者 杨欢
跨前一步提前分流多管齐下预约登记
今天上午8时30分,是松江区泗泾镇向阳桥居民委员会登记口罩的正式开始时间。早上7时30分,记者来到这里,只有一位骆先生在门口等待居委会开门。记者心里纳闷,今天上海第一天登记预约购买口罩,为什么这个居委会门口这么冷清,没有人排队?
8时许,居委会提前开门开始办理预约登记。“师傅,您好,昨天家里有人登记吗?”工作人员王小姐问。“没有。”骆先生回答。“身份证给我一下吧,手机号码报一下。”王小姐说:“今天先登记,对面药房通知我们后,我们会再联系你们的。”
原来,从1月31日下午口罩统一由居委会预约登记的消息出来后,就有人来居委会咨询,向阳桥居委会马上制作简易口罩登记表格,启动了预登记。“31日以来,已经有许多居民预登记过了,除了现场可以预登记,通过小区微信群、电话等多种方式都可以。”王小姐说。
向阳桥居委会书记徐巧林告诉记者,居委会这次跨前一步主动出击,提前启动预登记,可以防止登记日集中登记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和拥挤风险,让提前来咨询的居民也少跑路。登记后工作人员会和底卡核对,楼组长也会进行二次排摸,避免重复登记。 本报记者 屠瑜
线上线下同步走口罩配额六四开
告知书上附有小程序二维码,“扫一扫”就能预约报名,半小时登记295户……位于松江区方松街道的文景苑小区,采用线上预约登记与线下联合登记的办法,今晨预约现场排队人数基本都在个位数,没有出现人员聚集。
“居民通过扫描小程序二维码接龙报名,以接龙的顺序确定发放购买凭证的先后顺序,重复登记无效……根据药店每天的口罩发放配额,其中60%用于线上预约人员,40%用于线下预约人员。”现场的公告栏上,张贴着流程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口罩发放方式。
线上预约登记的发起人、文景苑小区业委会主任宋苏伟告诉记者,这几天,口罩预约登记的消息公布后,不少业主提出:“非常时期人员集聚危险,出门一趟还要多消耗口罩,有没有线上登记的办法?”居民的需求大多比较集中,不少人还发来专门私信建议。业委会与所属的安琪花苑居委会一商议,就决定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模式。“考虑到前来现场登记的大多是老年同志,我们给予线下40%的名额,予以一定照顾。”
截至上午10时,文景苑小区有线上360多户、线下100多户完成信息登记。此外,除了政府统一调配口罩外,小区业委会还自行采购了23000只口罩,资金由业委会办公经费、物业出资、业主捐赠三部分构成。“口罩明天开始陆续到货,我们准备安排楼道志愿者挨家挨户发放,每家可以分到20个。”宋苏伟说。
本报记者 杨洁
发放排队号码纸 等待叫号再登记
8时17分,杨浦区开鲁六村的居委会门口,开鲁六村居委书记范伟华拿出一叠号码纸,走出居委会。为了避免门口排起拥挤的长队,开鲁六村居委会参考餐饮取号排队的方式,让居民们领好号码,分散开来,不必等在一列长队中。
“号码五个一叫,叫到你,你再过来登记。”范伟华告知居民,只要拿了号码,今天居委下班之前都能来居委办理登记。
率先拿到号的居民,分散在开鲁六村的凉亭与绿化步道中。20余米的长亭,人们分散坐。步道上,有位30余岁的妇女,找了个角落,依着地上石砖,跳起了格子。居民赵阿姨带来了昨天的《新民晚报》,在凉亭里读起报来。
9时37分,排队取号已经叫到50号。居民也迎来了好消息——药房的口罩已到,取到号码的居民,现在可以去药房买口罩。而明天开始,开鲁六村还将开通扫码排队的功能,让居民少跑腿。
在静安区和泰花园居委,居委干部在活动室辟出一个200平方米左右的专门场所,供居民前来登记预约,现场还摆放了三四十只座椅,和泰花园小区居委会主任陈蕴琛告诉记者,如果居民有排队的,这些座椅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我们事先告知居民,请他们错峰前来现场预约登记,现在来的人不多。”
由于错峰有效,半小时仅有17户居民前来登记预约,现场秩序井然。
邻声项目部 夏 扬 本报记者 江跃中
地上粘贴一米标记 排队登记保持距离
上午8时,奉贤区金海社区金水苑居委会门前就已经有居民开始排队。记者在现在看到,地面上粘贴了许多间隔一米的定位标记,在十多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居民们保持着一定距离,安静地排队登记。
金水新苑党支部书记陆杰告诉记者,今天上午5时30分工作人员就已经到岗,准备工作昨晚就已经完成,粘贴定位标记是该登记点的创新之举,以减轻人员聚集对防疫工作产生的压力,让居民之间空出距离,更为安全。
陆杰告诉记者,一些居民没有带证件,但只要能报出相关信息,和登记信息上匹配,也能完成登记。还有一些居民对领取规则不是很了解,居委会干部也积极解释,争取理解支持。登记过程很平静,2小时完成约100户的登记。整个登记过程大概会持续2到3天。
现场有居民提出,目前口罩登记是按照户来计算的,但小区基本都是上海农民,有人分到好几套房,也有好几人都在一户的情况,物资分配不太合理,希望能够针对农村进行优化。陆杰认真地听取了居民的建议,表示会将情况反馈上级部门。
一位完成登记的老人告诉记者,家里口罩早已用完了,只能在经过简单消毒处理后反复使用旧口罩。农村地区老龄化较为严重,老人们获得口罩的途径较为有限,只能通过长时间排队完成登记,之后还要再次去药店排队购买,体力有些吃不消。此外一些高龄老人出行不便无法排队,但对口罩也有一定需求,希望能考虑到这一情况,为特殊群体的登记购买打开方便之门。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您动笔!我登记!少说话!都安全!”
今天上午7时30分,杨浦区殷行街道国和一村居委干部、街道指导员、社区民警已经全员到岗,居委干部根据社区卫生站医生提供的配方,用84消毒液自制了消毒水,带来了餐巾纸。
因为前期宣传到位,没有出现此前药店门口清晨大排长龙的情况,8时后才陆续有居民前来排队。8时30分准时开始登记预约后,30分钟就登记了101户家庭,仍在排队的只剩下20余人。居委干部还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为独居老人提供代预约、代购买服务。截至上午9时50分,已有2名独居老人在志愿者陪同下完成预约。在殷行路250弄,虽然排队居民相对较多,但是因为前期准备充足,半小时就登记了300余人,排队的居民仅余80余人,现场十分安静,没有嘈杂争抢情况。
在新江湾城街道政立二居民区,居委干部披着雨披、戴着摩托车头盔坚持工作;在江湾国际小区,居委干部在每个楼道门厅墙壁上张贴登记表,居民在楼下即可填写;在九龙仓玺园,热心业主编制微信小程序让居民们足不出户填写预约表;政青路保利维拉小区的热心居民为装备简单的居委干部送来体温枪……
在杨浦不少社区,居委干部都积极动脑想办法。五角场街道南茶园志愿者举着“您动笔!我登记!少说话!都安全!”的“土味标语”,长白新村街道图们路居民区的418位居民已经在微信小程序中登记“接龙”,殷行街道开鲁六村居委干部的小程序计划明天上线,长海路街道盛世御龙湾的党员志愿者还制作了微信登记,让业主每天在线上报健康情况。疫情当前,大家群策群力,搞好联防联控。 本报记者 孙云
表格带回家填写 队列流动更迅速
清晨7时不到,上海康城山林道68号门口,康城第二居委党总支书记丁超和工作人员就开始忙着张罗起“摆摊儿”的事。“购买口罩预约登记”指示牌下,“测量体温”“核实证件”“领取表格”三道“关卡”一字排开。
居委会门口的通道有些狭窄,大约只能并肩站下两人,不过丁超介绍,这个位置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居民们可以在右侧排成单列,领完表格后从左侧离开,形成一道流动的队列,避免人员集聚。”工作人员前一天已经提前做了预演。
7时37分,居民陈先生第一个来到居委会门口排队。“我今天戴的这只口罩,是家里唯一的存货了。”陈先生说。他的身后,业主陆陆续续赶来,登记队伍逐渐长了起来。上午8时30分,预约取号正式开始,此时现场已经约有四五十人。“您好,请先测体温,然后出示证件,领取表格后,从另一侧离开……”整个流程完成每人约一分钟。现场发放的登记表分为上下两联,都印上了统一编号,纸张的上半部分是姓名、住址、身份证号等信息,需要填写完毕后交还给居委会,下半部分则是留给居民的凭证回执。
“我们建议大家尽量回家自行填写,把表格上半联投递到居委会门口设置的登记表回收箱内。”丁超一遍遍向居民告知注意事项。
现场不填写,大家岂不是又得多跑一趟?丁超坦言,这其实与小区特征有关。上海康城是超大型小区,人一多,再简单的工作也会变得繁琐。居委会就想出了这么一个“把登记表先领回家再送过来”的“土办法”。
“家里住得近,回去填一下再送过来就行。”现场,大多数居民都表示配合理解。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