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上海的小囡过年,特别向往雪。自儿子记事起,每逢过年,都要问我同一句话:今年下雪么?有时我从北方回来,告诉他一路上都是鹅毛大雪,铁道两边白茫茫一片,他小脸红扑扑的,特别兴奋,就像眼前在播放《冰雪奇缘》一样。有一年,上海下起了雪,他尽情撒欢,仿佛捡到件宝贝玩具,和小伙伴们追着打雪仗,堆雪人,恨不得钻进雪里把这个年过完。
雪,成了如今上海小囡对过年的期许。物以稀为贵,北方孩子司空见惯的天气,换到千里之外,反倒被视作新年的厚礼。倘若没有皑皑白雪,这个年也能过得印象深刻么?于是我问儿子:在你眼里,过年意味着什么?他掰着手指数道:红包、年夜饭、鞭炮……
红包代表有钱添置动漫人偶,年夜饭代表吃完不用做功课,出乎我的意料,鞭炮的意义,原来对他也有些特别。有一年,我们载着他在郊县的路上跑,去了好几处销售点,要么关门,要么售罄,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处,还剩几千响,赶紧买回家。在小区的空地上,拆去蜡纸,捋直导火索,捏着点火杆的手一伸一缩,儿子捂住耳朵,让那噼里啪啦的巨响追着自己四处逃窜的脚步,和表兄弟们兴奋地嚷个不停。如今,外环内早已禁放鞭炮爆竹,郊县的销售点也越来越少,这众里寻他千百度、好不容易得来的热闹,倒让孩子有再来一次的欲望。
今天的生活质量,让曾经过年的“共享”变得稀松平常。一日三餐就能媲美年夜饭的丰盛,时髦新款随时可以穿上身,亲戚朋友有空便聚会叙旧,以前那些到过年才能干的事,如今没过年时就都干了。再问儿子过年意味着什么,他说:是看徐峥叔叔拍摄的“囧途”系列电影,是打一晚上“王者荣耀”……似乎,过年倒是用来做平常做的事了。
在年俗部分消失、年味逐渐平淡的今天,找一件具代表性的事情,感受、传递新年的气息,似乎难有明确的选择。万圣节,孩子拎上南瓜灯去邻居家讨糖;平安夜,他伏案致信圣诞老人,等着第二天床头的礼物……我们的新年蕴意太丰厚,如此单纯强烈的仪式又怎能全部涵盖?
有朋友索性想到和孩子一起写春联。买回正丹纸,细细研墨,两代人一起构思,然后写了贴在自家门上。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孩子从未如此投入过,你出上联,他对下联,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真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劲头。贴完春联,孩子做成Vlog(小视频)发到网上,接受同学们的点赞,那种成就感真比语文拿了班级第一还高兴。还有朋友在音频网站下载自己儿时喜欢的滑稽戏,和孩子一起欣赏,因为大人可以听个情怀,孩子可以温习传统。戏里,滑稽剧团的上海老爷叔为小听众再现过年的习俗——扫地是往屋里扫,以免把福气都扫掉;大年初一可以困懒觉,这一天姆妈不会来拎耳朵……原来,过年的背后,藏着许多要在新年实现的愿景,这些愿景用特别的形式来突出,就有了年俗的仪式感。
其实,很多旧年俗并不是消失,只是慢慢生长出适合现代生活的模样,变成孩子喜爱的“新年俗”。逢新年,儿子会来一场汇报演出,送给父母。演出前,浓浓的新年气氛就散发开来。儿子把购买的灯笼骨架拉开,黏上灯笼纸,然后取笔,蘸墨,绘上不同的年画。有山水空灵,有梅兰竹菊,儿子最满意的自然是涂上片片雪花,取意“瑞雪兆丰年”。这个过程中,孩子与父母一起装裱灯笼、琢磨盘扣、背诵串词,年味就顺着孩子的劲头,落进他的心里。灯笼挂起来,丝竹奏起来,欢天喜地的,是属于孩子的新年,一丝不苟的,是被孩子守护的年俗。新年的仪式感就这么传承下来。
懂仪式感的孩子,能把日子过得更好。因为这会助他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未来,即使不是新年,平常的日子里,取得成绩的他,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庆祝。每一天的快乐他都会累积起来,求得一辈子的幸福,并愿将这份幸福与心爱的人分享。所以,帮孩子去过他们自己的新年吧。仪式感,是家庭给孩子再好不过的礼物,身为父母,千万别把它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