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生穿上防护服,准备转运病人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
负压救护车内景
“有任务了!”紧紧盯着手机屏幕不敢松懈的吴慧琼迅速起身,仅用了十来分钟,就和司机把各自牢牢包裹完毕,出发前往医院转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
吴慧琼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非常时期,他的任务也不同于以往的“救死扶伤”,而是要将市区各家医院的确诊患者,平安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昨晚,他接到任务,有3名确诊患者等待转运,分散在徐汇、老静安和新静安的3家医疗机构。“接单”后,老搭档唐剑平快速查好路线,救护车在夜色中一路飞驰。医院的护士已经让患者穿好隔离服,核对信息无误后,吴慧琼让其上车坐好。
位于市郊的公卫中心,是每天的最终目的地。抵达A1应急病房时,时钟指向凌晨2时30分。随着确诊病人增多,公卫中心已调整病房,A1以收治轻症病人为主;如果重症,则要转运到A3。
节前休假被紧急召回,吴慧琼按中心严格规定自我隔离结束后火速加入转运队伍。“除了各区急救中心24小时待命值守的负压车组,我们中心还安排有3组24小时待命值守的负压救护车车组,随时接受指挥部的确诊病人转运指令。”吴慧琼说,患者乘坐的负压救护车,外观跟正常的救护车没什么分别,只是车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所以空气在自由流动时只能由车外流向车内,而且负压还能将车内的空气过滤后排出,避免车内人员交叉感染。
早期病人较少的时候,一般都是晚上接转运任务,把对医院和其他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后来,确诊病例增多,任务量变大,救护车白天和晚上都要开工,争分夺秒运患者。
公卫中心应急病房入住的第一位确诊患者,就是司机唐剑平负责转运的。他曾承担SARS、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病人的转运工作,这一阵已运了十多个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人。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转运一名女患者时,由于不能带许多生活用品,且不允许家属陪同,患者十分焦虑,司机和急救员就尽可能安慰她:“病房里有专人负责照顾你,不用担心,你只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别怕。你看他们有的一个星期就出院了!”
昨天下午,吴慧琼开玩笑说自己“运气好”,只送了一名患者,而另一车的同事,先送了一名幼儿至儿科医院,又送了4名轻症病人。而深夜,任务接踵而来,他收工回到中心已是凌晨三四时。
“从出发接病人到定点医院,首次洗消后回来二次深度消毒车辆,至少需4个小时。这4个小时里,人闷在防护服里都是汗,面部也被勒得麻木了。”吴慧琼说,同事们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的状态,他所在的市医疗急救中心机动应急保障班已多次承担这样的重要任务。“一有重大事、突发事,就得上!”急救医生张进委至今只休息过一天。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病情了解甚少,而每次转运的都是确诊病人,要与病人密切接触,训练有素的班组成员们毫不畏惧,个个冲锋在前。中心的老医生许健、许家宝还传授了以往战胜SARS等重大疫情的经验。
去年11月,吴慧琼顺利完成进博会的应急保障任务。他说,进博会准备充分,更多是处于“待命”状态。此次疫情来得突然,形势紧迫,120急救人冲在战疫最前线。这种工作强度和压力,对于年轻的“急救兵”来说史无前例。不过,吴慧琼对完成保障任务充满信心:“经历了SARS,后来的甲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上海的医疗救护体系和治疗经验也日渐成熟。相信凭上海完善的防控体系、强大的物资保障和全市人民的大力配合,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战争。”
今天上午,吴慧琼稍作休整后又匆匆出发了。“忙吗?生日快乐!”突然收到妻子的祝福消息,他才想起来,今天是自己的34岁生日。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