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十万分努力换患者一夜安睡 多部委推七项“硬核”举措 切实关爱“战疫”医务人员 沪汉医护“战友”结下并肩抗疫情 隔离点里度蜜月 护目镜后传关切
第8版:要闻 2020-02-13
“我们是生力军,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

沪汉医护“战友”结下并肩抗疫情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同仁已经奋战很长时间了。上海医疗队是‘生力军’,我们都觉得自己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我们想为彼此留下并肩作战的美好回忆。”上海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益辉这样说。

这两天,张益辉在网上火了,成为上海医生里第二位很火的“张主任”。同事洪艳在一条引发网友关注的微信留言区点了他的名:“武汉三院17楼病区主任张益辉要求所有核酸检测咽拭子操作一人完成,把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使易感染率集中,采集正确率提高,节约核酸检测试剂……”

张益辉告诉记者,自己是17楼病房的负责人,病区有35张病床,他带领着由上海医疗队和武汉三院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共同与新冠病毒战斗。核酸的采集有一定风险:患者的飞沫容易喷出,年轻的医生护士们多少有一些担心。张益辉是位有30年呼吸科经验的“老兵”了,经验丰富,他说一旦核酸采集不到位,会导致检测结果偏差。“而且早晨其他医护人员都特别忙,我那时主要工作是制定方案,商量诊疗措施,这些因素考虑在一起,我就说我来吧!”

每天病区里需要采集的病人有10位左右,最多一天达到17人。每一次,张益辉都格外小心。他说做多了就相对熟练,不容易被感染,标本的一致性也高了,结果更稳定。当然他讲最多的还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张益辉今年52岁了,当医院接到支援湖北的任务时,他毫不犹豫报名,要去抗疫最前线,来到武汉后,又承担起了最危险的工作。张益辉介绍,治疗团队虽然是临时组建,但很快度过了磨合期,如今的配合愈发默契。武汉三院的护士对本院的诊疗系统比较熟悉,操作起来游刃有余,就主要承担了医嘱录入等工作;上海医疗队的护士更多做一些基础护理,例如跑铃、换补液等,大家做自己比较擅长的工作,效率也高。“大家每天合作还是很愉快的!”

“他们纪律严明,按时到岗,工作认真负责。现在,我们已经迅速融合成一个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勇往直前的抗疫‘医共体’。”武汉三院的黄波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衷心感谢上海专家团队无私无畏驰援武汉市第三医院,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温暖的护理,救治生命垂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武汉三院护理部主任裴胜利如是说。

“当地医护人员看到有些流言会安慰我们不要理会,还都自发辟谣。”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唐欢告诉记者。在一面贴着“沪鄂情心连心同舟共济战疫情”字样的墙前,她和武汉“战友”一起比出了爱心手势。 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