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玉
昨天,我收到这样一条短信:“要复工,体温报;防新冠,多开窗;勤洗手,戴口罩;分餐吃,一米遥;身有恙,要上报;咳嗽礼仪太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些提醒耳熟能详。为了预防病毒,戴口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洗手频率也有所增加;排队时“人贴人”的情况少了,更多的是保持适当距离;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得到了市民的积极响应,上海100家餐厅近日承诺,全面提供公筷公勺,在有条件的餐厅为客人提供分餐分食制……
疫情之下,复工之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我们抵御病毒、保护健康的重要屏障之一,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体悟。平日里可能不起眼的细节,在疫情的背景下,变得不可忽视。比如咳嗽、打喷嚏,以前或许以为,用手掩住口鼻已经算“比较注意”,实际上仍然不够,因为手会触摸各种物品;更好的方式是用手帕、纸巾或弯曲手肘掩住口鼻。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说易行难。像勤洗手,从室外到室内,可能还会记得,要是长时间处于同一空间,很容易就会忽略;除了个人自觉之外,是否有洗手的条件,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再比如使用公筷公勺,乃至采用分餐制的倡议,其实早已有之,只是碍于人情、习惯等多种因素,一直推广不开。不知在疫情的“推动”下,这份倡议能否取得与以往不一样的效果。
虽说培养习惯不容易,但很多人都在努力改变。在疫情的压力下,健康的珍贵格外凸显了出来。我们还需更多地倡导呼吁,创造外部条件,让更多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抵御病毒的屏障愈加牢固。
而在疫情过去之后,也不要忘记这些好习惯。就算没有了新冠肺炎,我们也不是生活在无菌环境中。比如,万一感染呼吸道疾病,仍有必要戴上口罩,与他人交谈时保持距离。勤洗手能让我们少受病菌病毒侵扰。咳嗽喷嚏礼仪、使用公筷公勺、排队保持适当距离……不仅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也是文明素养的进步。当然,还有不吃野味。
疫情是一时的,而好习惯长期保持下去,习惯成自然,会让我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