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9日 星期四
本来蛮乖的小囡现在为啥“作天作地” 为医疗队队员铸“心灵铠甲” 电话线那端,一直都有人守着你
第5版:要闻 2020-02-26
一次次铃声响起、一次次心理疏导……心理热线筑“抗疫之坝”

电话线那端,一直都有人守着你

志愿者正在接电话

12320热线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上海有一条电话热线,因新冠肺炎疫情而被打爆。一个多月来,越来越多的人终于鼓起勇气,把不敢、不想对家人朋友说的话悄悄讲给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听。这条热线,是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电话那头,是善于聆听的志愿者。

一次次铃声响起、一次次心理疏导……抗疫攻坚战中,这条热线悄悄为我们筑起一道遮风挡雨的心理堤坝。

请求“您别挂电话”

晚上9时多,一位来自疫区的女士打来电话,语气紧张,“刚把家里几个房间都用酒精消毒了一遍,头很晕,还担心酒精会不会着火!”她哭了起来。

“听得出来,你现在很紧张。”志愿者知道,对方此时需要理解支持。“请按我的要求做……”大约过了2分钟,志愿者听到回答:“我好点了,但是求您别挂电话,我一个人生活,觉得自己要崩溃了,能不能多陪我一会儿?”

之后,两人在电话里聊了15分钟。挂电话前,女士小心翼翼问:“明天我还能打这个电话吗?”志愿者说:“当然可以,电话这一端,一直会有人等着你。”

看似“矫情”,但这样的对话每天都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说,一月下旬,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启动,提供24小时不间断线上咨询服务。消息发布后,每天都有大量电话涌入,来电者中有因疫情无法前去看门诊的“老朋友”,也有因焦虑、恐慌而希望寻求帮助的“新朋友”。于是,上海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迅速给热线“扩容”,形成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021-12320(转5)和021-55369173专线双线并行,最忙时每天可接听电话近百个。

筑起“心灵防火墙”

021-12320(转5)和原先17条区精卫中心热线由70多位经专业培训、有经验的志愿者一起参与,提供线上问答咨询,让患者减少线下就诊次数,为他们留下一条便捷的求助途径。谢斌说,中心后来又整合资源,开通021-55369173专线,接入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平台,38位医生和心理咨询师24小时轮流值班,为来电者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咨询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目前这条热线还不算太“拥挤”,即使多人同时拨打也不会遇到占线。

新开设专线还留有一个端口,面向疫情重点地区的一线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不太可能来医院接受线下服务,那我们可以在电话里为他们舒缓压力。”谢斌说。

非常时期,恐慌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怎样与恐慌“和解”。相对心理咨询,很多人更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乔颖说:“除了老病人,也有许多市民因焦虑打来电话。有人倾听,可以让他们的负面情绪得以释放。”

学会“与恐慌和解”

志愿者宝家怡曾接到来电者咨询失眠问题。通过近半小时沟通,了解到来电者生活状态:手机不离身,所有关注的信息都与疫情有关。“信息过量加剧了她对疾病的恐惧。”而其深层次的焦虑实际上来自对家庭、对父母的担忧。“父母对新冠病毒好像不甚在意,让他们戴口罩也不以为意,趁我不注意甚至还会去外面溜达。”话语间流露出对父母的埋怨和担忧。

宝家怡说,疫情来临,年轻人的反应速度比老年人快很多,很多人不仅要顾自己还要顾家人,一不小心就容易忧心忡忡。“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宝家怡鼓励她,有压力是正常的,不过可以尝试着找回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从放下手机、捡起平日因工作繁忙而不得不放弃的小爱好开始。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热线志愿者对每个来电都有记录。宝家怡说,这不是普通的电话热线,这是一条帮助人找回信心和温暖的“希望之线”。打进热线的人或许正处于崩溃边缘,志愿者可伸出手,帮助他们跳出迷茫的漩涡。

有少数咨询者会反复打电话进来,他们是志愿者重点关注人群。“这些人多次来电,可心理问题仍未缓解,我们会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作线下诊疗。”谢斌说。谢斌告诉记者,为增强大家心理“免疫力”,目前全国已开通400多条免费心理援助热线。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