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新书速递 邬达克的“上海史” 愿每个孩子和大人都被温柔以待 《白雪乌鸦》:灾难中的欢喜悲忧
第17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2020-03-15

邬达克的“上海史”

◆孙光圻

上世纪50年代初起,我住静安区石门二路,常到南京西路荡马路,每次看到仰望落帽的国际饭店、富丽堂皇的大光明电影院都很自豪。不过以前并不了解它们究竟是谁投资、谁设计的。近年来上海有报刊披露了,最近我又读到一本好书《向邬达克致敬》(同济大学出版社),对它们有了深入了解。

书的作者方毓强生于上海,住在静安寺附近40年,从小就熟悉邬达克建筑,后从事新闻工作30年之久,同时也研究中外关系史(兼任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理事等),发表过很多论文。作者以记者的敏锐、学者的严谨,论述了邬达克最终在上海实现华丽转身的传奇。书中旁征博引,句句有出处,不掺杂臆测,不“炒冷饭”。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早在十多年前就赴匈牙利寻访邬达克的足迹;2008年积极报道上海“邬达克年”的活动,向广大市民介绍邬达克和他设计的建筑;他还收购了邬达克几十本建筑藏书及设计图纸;他意外发现邬达克曾救过上海犹太人的史实,让我们第一次认知到邬达克的国际人道主义境界;他独家采访了邬达克女儿及孙子、孙媳等亲属……这都是本书所呈现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此书可谓厚积薄发的力作。

邬达克将毕生的才华都奉献给了上海,其建筑当属广义上的海派建筑,也是海纳百川、形成海派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如果不把其史实“凝胶”出来,随着世代更替,容易被新人淡忘或部分失忆。文化历史须仰赖于历史文化而存在,历史文化乃是文化历史的“凝胶”。《向邬达克致敬》以并茂之图文、翔实之考证,再一次唤醒了人们对邬达克传奇的追忆。

我们对一切有功于海派文化的人(包括外国人),都不应忘却。这本书对邬达克建筑并未作“条头糕式”的罗列,而是通过梳理这位天才的身世、学养、性格、际遇……揭示出“是他”而“不是其他人”成功的深层次原因。邬达克出身建筑世家,勤奋刻苦,在名校攻读建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一旦从西伯利亚潜至上海,则如鱼得水。而上海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提供了施展创新才能的宽广舞台。他敏锐地搭准了上海城市发展的脉搏,了解房地产商的雄心与口味,从而设计出符合当时远东最大城市定位的时尚风格。邬达克所设计的建筑不仅成就了他自己的辉煌,更“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贝聿铭语)。

哲人曰:“每位伟大的建筑师必须对他所处的时代、时刻和时期有着伟大的创造性的理解。”此书对邬达克定居上海30年作了精彩的论述与总结:“一个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地方,做了正确的事情。”邬达克对上海的独特贡献,值得我们铭记、致敬。我们从邬达克的远东第一高楼、远东最豪华电影院、远东第一私人豪宅……看到他超越时空的追求,而这正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神韵所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