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春暖花开
第8/9版:新视界 2020-03-19

春暖花开

水岸边遇见城市情怀

滨江老工业遗存变身文化艺术中心

杨浦滨江南段的“绿之丘”是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 种楠 摄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成市民休闲地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油罐公园成为徐汇滨江新地标 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市民在鸟瞰杨浦滨江沿岸美景

蓝天白云下水岸景色醉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 杨建正 摄

首席记者 方翔

已经春暖花开,在家宅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来到户外透透气。在上海,滨江公共空间是此时此刻的放松地。日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建筑节(W o rld A rchitectu ra l Festiva l,简称WAF)颁奖典礼上,同济大学章明教授主持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入围决赛(WAF Sho rtlist),获得城市景观类别奖(Landscape Urban Catego ry W inner),并最终获得年度景观大奖(Landscape o f the Yea r)。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改变了曾经“临江不见江”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了“还江于民”,这不仅是45公里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的一个缩影,更是为“一江一河”两岸贯通工程做很好的示范。

杨浦滨江

有时间厚度的公共空间

“有些建筑是为了成为网红而制造噱头,这种关注不会持久。建筑师的脑海中首先要有人。”章明教授表示,对于老建筑而言,它可能已经老了,但是并不是说生命已经结束,它还能继续生长,经过建筑师的介入之后,使之“Regeneration”(再生)。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被称为上海滨水“东大门”,全长15.5公里,其滨江岸线是黄浦江沿岸5个区中最长的。杨浦滨江岸线主要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从秦皇岛路到定海路,中段从定海路至翔殷路,北段从翔殷路至闸北电厂。

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在原黄浦江江堤上修筑杨树浦路,拉开了杨浦百年工业文明的序幕。随后的岁月里,杨树浦工业区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众多之最。至1937年,区域内已有57家外商工厂,民族工业已发展到301家,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基地。据统计,中国近代工业上海约占其中的70%,而杨浦约占上海企业比重的1/3。绵延15.5公里的滨江地带由一系列曾经享誉沪上的工业遗存组成,包括建于1913年的杨树浦电厂、1883年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建于1934年的杨树浦煤气厂、建于1921年的第十七棉纺厂等,这里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也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上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以2002年1月市委、市政府宣布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启动为标志,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杨浦滨江综合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的发展主线,从前期基础调研入手,逐步转入机制探索、规划深化和项目启动阶段。2013年,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杨浦滨江南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了“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形成了“一带、四心、四轴”的空间架构。

据章明教授介绍,设计团队将杨浦南段滨江的开发建设视为杨浦转型发展过程中奏响的一部交响乐,提出了“后工业、新百年——百年工业博览带、杨浦滨江进行曲”的愿景,并提出了“三带、九章、十八强音”的构想。

“三带”是指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三道”交织活力带,以原生植物和原有地貌为特征的原生景观体验带。

“九章”就是对于整个杨浦南段滨江的区段划分,在场地遗存的特色厂区基础上进行不同空间形态、情绪体验、功能倾向的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九个章节。

“十八强音”是对滨江南段的工业遗存改造亮点的提炼,分别是船坞秀场、钢雕公园、编制仓库、工业博览、焊花艺园、创智之帆、舟桥竞渡、浮岛迷宫、芦池杉径、沙滩码头、渔港唱晚、生态栈桥、钢之羽翼、塔吊浮吧、绿丘临眺、深坑攀岩、知识工厂、失重煤仓。设计这些景观,目的是要体现节点设计的趣味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杨浦滨江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就是还江于民、通畅可达,打通腹地和滨江的联动和联系。”章明教授说:“建筑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剥离出时间的剖断面。所以当时的目标是打造有时间厚度的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而不是一个全新的杨浦滨江的公共空间。”

在章明教授看来,还江于民,改变了老百姓临江不见江的城市结构,同时也让工业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他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公园里的椅子一般来讲都不太舒服,椅子当中都有很多竖条,我开始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做竖条,他们说防止人躺在上面。我觉得不需要,他要躺下来,一定有躺下来的理由。我们要与人为善。”章明说,他们做了长条的座椅,且这个角度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大家如果去杨浦滨江坐椅子,后面虽然是钢板,但是坐下去会发现这个角度是很舒服的”。

徐汇滨江

独一无二的“城市会客厅”

曾经有建筑评论家这样看待上海滨江中的工业遗存,它代表了这个城市对于市民的宠溺。事实上,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上海人来说,黄浦江的印象最早就是坐轮渡。曾经,黄浦江有17条轮渡线、34个轮渡站,老百姓可以坐轮渡、摆渡船看滨江。但是老百姓真正忘却了自己身边有这么好、这么丰沛的滨水资源。虽然当年也曾有过像“情人墙”这样的标志性亲水平台,但人们的视线也仅限于此。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滨江区域聚集了大量工厂,沿江边形成了宽窄不一的条带状的专属用地与特殊的城市肌理。这些工业厂区就仿佛一堵围墙,几乎阻隔了所有到达滨江江岸的可能,以至于大多数当地人都已经忘却了这片资源丰沛的滨江岸线。像今天已经成为“网红”打卡点的徐汇滨江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沿江分布着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中航油、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等重要的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企业。把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契机推动地区城市更新,徐汇滨江建成3.6公里景观大道、改造亲水岸线3.6公里、建成30万平方米滨江开放空间,获得2015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公众心目中首屈一指的路跑圣地。

“让历史文化遗存不止是被擦净擦亮,更能进入国际视野,焕发光芒。我们通过国际设计方案征集,优选‘上海CORNICHE’方案理念,分级设置防汛墙、抬高路面标高,打造可以驱车看江景的景观大道,促进水、绿、人、文、城融为一体。”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综合办公室主任叶可央说:“我们保留铁轨打造谷地花溪、码头改建亲水平台构成主要故事线索,融合南浦站站台、塔吊广场、海事塔、油罐艺术公园等突出保留元素的景观节点,利用煤炭传送带改造的高架步道、沿岸系缆桩美化等细节强化主题,节点周边形成适宜市民活动的各类广场。”徐汇滨江成为沪上首屈一指的活动圣地,最重要的原因,是借鉴了国际知名滨水城市的开发理念,利用历史遗存,打造了黄浦江边最“透气”的岸线。

CORNICHE原指法国戛纳到尼斯沿山崖而建的滨海大道。“上海CORNICHE”就是要打造一段最“透气”的浦江岸线,并由岸线向腹地延伸拓展,从北向南依次建设活力示范区、文化核心区、自然体验区和生态休闲区。

事实上,早在2008年,徐汇滨江就以世博会启动为契机,着手城区形态和公共空间的更新再造,也就是早期贯通的3.6公里段。其中像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原北票码头,这里是中国第一个水陆联运码头。码头上,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长约110米、宽约10米、高约9米的煤漏斗卸载桥矗立着,与美术馆主体“伞拱”结构建筑形成视觉上的呼应。老码头改造的亲水平台,保留了船舶靠岸时扎缆绳用的铁墩头、旧橡皮圈、塔吊等工业遗存。

2012年,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纷纷选择落户徐汇、落户西岸,为如今西岸的文化属性定调:集聚的文化设施和高品质的文化内容。同年,第一届西岸音乐节诞生,随后几年,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西岸食尚节、西岸艺场等西岸品牌文化活动也相继推出。以其为亮点,以“来西岸、去发现”为主题,每年春夏、秋冬两季整合区域场馆资源,推出城区文化活动品牌——西岸文化艺术季,这也让西岸成为许多文化大咖、艺术大家举办活动的首选地。

“未来,徐汇滨江在贯通基础上将对2公里核心段进一步提升形象和功能,从余德耀美术馆沿江到跑道公园,腹地对应的是西岸智慧谷和西岸传媒港。”叶可央说:“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岸线功能的提升希望进一步增强活动内容的体验,结合保留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场馆,比如沿岸保留的船坞、一系列的老码头等,增加活动功能,让大家在岸线处处可以停留,处处有内容。而这次的规划在原来全线贯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了整个岸线的活力,从功能上把沿江的各个场馆全部串联起来。从结构上看,通过滨水区和腹地的联系,使入驻企业和附近工作的白领拥有独一无二的‘城市会客厅’。”

一江一河

打造世界一流卓越水岸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需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卓越水岸。世界各国城市,在21世纪对城市滨水区发展有一些共同的追求,这就是越来越关注滨水空间和自然生态的关系,水是自然中最基本的因素。打造更好的公共空间,不仅要美观,还要更加亲近人、让人与人的交流更加便利。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撒迪·帕沃曾经说过,纽约市在城市规划中强调人文精神和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优秀的规划中,公共空间一定是最优先考虑的对象,人行道则是规划的切入点。人们在步行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决定了我们怎么样规划城市。好的城市设计一定是开放的,容易让人们触及。城市空间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而是赋予每个人使用美好空间的权利。

今年是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第三年,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也将基本贯通开放。奔流不息的黄浦江、苏州河见证着上海成长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水平。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与苏州河为城市留下来许多历史建筑和工业遗存。数据显示,仅苏州河中心城区段就分布着1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5处被列入文物保护点的桥梁。随着“一江一河”贯通开放,有越来越多的老建筑和船厂、粮仓重新焕发生命力。特别是《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提出,在黄浦江深度挖掘历史资源,多元方式活化利用;在苏州河拓展聚焦保护对象,重点加强对于里弄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在建设卓越水岸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许多的测绘技术。“一江一河”贯通中,上海市测绘院对于该区域每年进行三维模型变化更新工作,并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了模型数据精细化修改。截至2019年底,在近三年的时间内共完成了三维模型变化更新400余处,同时完成了北外滩区域建筑模型精细化修改近百幢,并制作北外滩区域约5平方公里的精细地面模型。

传统的规划设计方案审批需要提供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的效果图,而这些效果图为了展示美观往往调整了周边环境以此突出设计方案的效果,容易误导审批人员。而三维基础地理数据中包含真实的三维场景,其中有建筑模型、重点地区场景模型、数字化地表模型(DEM)以及数字正射影像(DOM)。这些数据带有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内容丰富,能客观地反映现场实际情况。在逼真的三维场景中进行规划设计审批,可以足不出户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准确评定,而通过航测遥感技术,还可以展现岸线的变化。

“秀水可餐”

带来满满幸福感获得感

“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一江一河”的贯通将使市民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看水、听水、闻水,水不仅可以被看到,更可以感受到。

伦敦规划顾问与资深评论家彼得·默里曾说,滨水地区若要有延续性发展,就需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这涉及到对原有建筑物的更新改造。泰晤士河边的旧区正是通过改造成为新的文化中心和公共空间。“泰晤士沿岸,规划将原废弃建筑和空间‘摇身一变’成为崭新的文化空间。1916年投入使用的布特勒码头已成众多设计师进驻的文化设计空间和博物馆,建筑之间用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连接,浓厚的艺术气息吸引众多游客到访。码头周边还建造了外观别致的民用住宅,使它融入滨江两岸景观中。”默里说。

不同于黄浦滨江,苏州河周边复杂。众多历史建筑、厂房、居住区、校区,合围起苏州河狭小的腹地空间。章明团队目前正积极参与苏州河黄浦区段水岸更新项目的设计工作。章明透露,以往苏州河更类似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苏州河畔的空间公共性相对较弱,在苏州河岸线更新中,首先是着眼苏州河畔城市机能的转换,以公共空间视角,加强公共性、开放性和亲水性,强调视线通透和路径可达。尤其亲水性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区别之一,由于防汛闸口的设置,沿河防汛墙高度得以下降,局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防汛墙外打造亲水平台,加强公共性向水边的渗透。

其次,由于苏州河平均宽度不足百米,周边城市建设与河岸关系紧密,在设计中将更关注滨河空间和城市空间的“共生”,加强苏州河两岸联动,加强滨河空间和腹地空间的整合设计甚至一体化设计,让滨水空间更融入到城市空间中,也让滨水生活方式更自然融入城市生活中。

第三,苏州河流经城市的中心区,沿河有着很多历史遗迹和遗留,这些是源远流长的苏州河历史的见证,更是海派文化的生动呈现,如何盘活这些文化节点,在保留的基础上将其景观化和艺术化,是设计的另一个重点,在材质、细部设计中,将更加关注包括与历史遗存关系在内的公共空间的文化气质呈现和文化元素的演绎表达。比如在黄浦区段提出“上海辰光,风情长卷”的设计理念,打造精致苏州河,以马赛克文化为源头形成墙地一体的像素化铺装线索就是其中一个尝试的案例。

“呈现一个更加公共开放的、两岸联动与水岸城市关联更紧密的、细节的设计,与把控更具文化特征的滨水公共空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章明如此表达了对于建成后滨水空间的期待。

苏州河的空间特色是“亲民”,而非“高端”。市政协委员、上海橙娱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越今年提交了《关于苏州河沿岸规划建设的几点意见》。他觉得,相比黄浦江沿岸已发生的变化,目前苏州河沿岸的规划建设还有不少可提高的地方。

对苏州河滨水区的规划,吴越建议,由于黄浦江和苏州河都是上海母亲河,可以建立一座与上海黄浦江、苏州河历史文化有关的展示馆,向市民和中外游客展现上海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历史。“苏州河沿岸的景点也需有亮点,体现出海派文化苏州河的独特风貌。”吴越说。

他同时建议,上海市一江一河办应协调苏州河沿岸各区对苏州河滨水景观的建设和改造,相关行政区不要各做各的,只有避免“切香肠”式的规划建设,才能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的终极目标。“禁止向苏州河投放污水、垃圾,禁止钓鱼已经实施,要文明举办滨水公共活动等,加强苏州河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吴越说。

吴越觉得,继黄浦江后,未来苏州河一定会被打造成上海又一个魅力水岸空间,它延续着上海千年的历史文脉,也留下了上海百年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遗产,它既是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也是上海工业由兴起、发展到转型的见证。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苏州河的贯通工程中,更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安逸幸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