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他在“舱门”值守 她在“家门”管控 “黄标”直送集中点先检测再隔离
第5版:要闻 2020-03-19
本报记者跟随入关旅客体验上海机场闭环流程“最新版”——

“黄标”直送集中点先检测再隔离

21:15 小耿来到浦东机场奉贤区点位登记核对信息

22:20 转运车辆抵达奉贤区“临时集中留验点”

21:40 小耿坐上公交专列,除去工作人员,他是空旷的车厢内唯一的乘客

22:24 小耿在奉贤区“临时集中留验点”登记信息,准备次日接受核酸测试

22:50 完成转运任务的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准备赶回浦东机场

随着疫情在海外持续扩散,上海机场防输入举措日前再度升级。昨晚,记者来到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人员集散点,跟随一位旅客全程体验了“最新版本”的防疫措施。

昼夜“冰火两重天”

昨天9时,记者在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穿上防护服后,跟随奉贤区志愿者进入人员集散点。上海各区及苏浙两省在这里设立接待点,从境外入关的旅客,如果护照上未贴绿标,将从这里乘坐班车前往隔离点或者集散点再度分流。

此刻是交接班之时,驻守了12个小时的志愿者们刚刚送走一批旅客,正在更换衣装。一位志愿者的护目镜上都是水汽,他说这里是“冰火两重天”,白天穿着防护服非常闷热,但过了凌晨就非常冷,到了二三时膝盖就开始疼,必须要多穿一些衣物才扛得住。

取消红标添扫码

奉贤区并非境外人员入境后集中前往区域,此时一位旅客也没有,但志愿者配置却一个不少。“这几天明显感觉入境旅客人数增多,白天的航班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入关,客流会积压到很晚才抵达集散点,所以后半夜会比较忙。”奉贤区浦东机场T2集散点组长李强说,闭环流程基本几天会调整一次,如今执行的是刚部署的“最新版”。

和之前最大的变化,是取消了红标,护照上只贴绿色和黄色标签。绿色标签旅客在登记后可自行选择返回方式,而黄标则必须前往人员集散点,无住所旅客在机场就地隔离,有住处的旅客通过班车抵达集中点,在进行鼻咽拭子检测呈阴性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居家隔离还是集中隔离,如果呈阳性,则将直接被送往医疗机构收治。

此外,之前黄标旅客经过信息登记后,可由私家车接走,如今这一方式也被取消,只能通过班车抵达各区。出机场时,增加一个扫码环节,通过二维码进行信息登记确定旅客行程轨迹。抵达集中点后,根据各区情况即时或次日进行检测,整个闭环时间比之前更长,但也更为安全,让所有入境旅客均在通过检测的情况下,再开始居家或集中隔离,而并非等在隔离中出现症状再去检测。在居家隔离环节,如果住处有其他人员,这些人员也要签署承诺书进行共同隔离。

入关用了5小时

晚上9时15分,旅客小耿推着行李来到奉贤区点位。“开工了。”志愿者们一跃而起,为他测体温、消毒、登记。小耿在日本北海道工作,因为签证到期回国,他告诉记者航班是下午抵达的,入关大约用了5个小时。

“下飞机就用了1个多小时,因为我坐最后一排,要分批下飞机,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小耿说,当天旅客非常多,排队测温登记,到这里前就测了5次体温,但对此他有心理准备,因为父母之前就提醒过他:上海入境措施非常严格,如今安全第一,别嫌麻烦。

登记完信息,志愿者开始帮小耿联系酒店。他将先住一晚,次日一早接受鼻咽拭子检测,等待五六个小时出结果后,如无异常再进行14天居家隔离。小耿家住浦东,不过在奉贤也有一套房子,为了不和父母接触,他把居家隔离点选在奉贤。

感受“一个人班车”

10分钟后,志愿者告诉小耿可以出发了,这班车就他一个人。“小伙子已经等了这么久了,能快则快,免得他心烦。”听到志愿者这么说,小耿连忙道谢并表示:“没关系,多等一会儿也没事。”

扫码后离开机场坐上班车,两位志愿者加一位司机坐在前面,乘客只有小耿一人,很快发车前往奉贤一家酒店。在车上,小耿说这样的待遇还是第一次,“一个人的班车”让他很感动,可以感觉到政府为了百姓安全的一片苦心。

闲聊中,小耿告诉记者,日本疫情最近还比较稳定,也采取了一些举措,但中国的防疫举措相比更为严格。从下飞机他就感觉上海的重视已超乎想象,所有他能想到或想不到的细节全都有考虑,专业而从容,严格又不失温情。看着一群人围着他一个转,觉得自己归途经历的这些麻烦也不算什么事了。

大约40分钟后,班车抵达酒店。在测了第7次体温后,小耿在前台登记信息,他将在这里过一夜,第二天一早再进行测试。“你们辛苦了,今天谢谢啦!”“没事,欢迎回家!”小耿向即将返回机场的志愿者们道谢告别,他告诉记者,从下飞机到现在看到的一切,有两句话一直在他脑海中反复出现:“回家真好!越严越安心!”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